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2009-08-25 01:51吴建刚刘艳云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教师

吴建刚 刘艳云

[摘要]本文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浅谈如何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务实、有效和富有鲜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课堂教学;教师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个省市已陆续推行。这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大教师努力践行新的课程标准,把握新的理念并渗透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但是在新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发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困境。

一、新课改时期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语文应该包括“语”和“文”两个维度,但只要我们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其实,除了少数优秀的语文老师能从“语”的角度在语文课堂上展开教学外,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把语文课上成了以“义理”为本位的“思想品德”课,这应该是有目共睹的普遍现状。

(二)教学主题定位模糊

“有的放矢”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新课程关注课程目标,更关注教学环节。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主题。但教师们上课随意,天马行空,想到什么讲什么,看似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实则盲人摸象,乱打乱撞,教学情节颠来倒去,教学活动松松垮垮,教学时间无情流失。教学主题是一个具有形象生动度的问题,一个选择灵活度度的问题,一个深刻和广博度的问题,一个明确和严格度的问题。无一而不足,并行才可前进。

(三)课堂教学的程式化,流于形式

教学应当是动态的过程。语文教学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把绚烂多彩的具体化蒸化为具体化的绚烂多彩”。同样的文本,教学内容侧重的选择不同,训练目标选择的重点不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却凭借静态的知识储备去完成,上课忽视科学性和趣味性,不注重语文教学的情境导入,甚至滥用资源,遵循既定的模式照本宣科或者直接把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当作标志,刻意模仿,矫揉造作,而不是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有个性的创新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四)学生尴尬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那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进行,必须认真对待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不可轻易抹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可轻视学生不成熟的见解和主张。要善于借助这些思维的火花、见解和主张,巧妙地引导他们明白是非曲直。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仍然非常明显地存在这些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其一,问学生仅是为了问出与自己一致的答案;其二,端出生涩难懂的答案,不问学生是否理解;其三,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太少;其四,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演员。

二、新时期课改实践中高中语文课堂提高效率的应对策略

(一)针对语文学科特点,甄选合宜的教学内容,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作为执教者,我们要认真的思考语文教学内容中是否合理利用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恰当安排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使学生更乐意、更有效地学习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提倡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语文课程内容有所研究,然后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开发出自己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内容只是开发教学内容的凭借、手段,并不是‘教学内容本身。因此在甄选合宜的教学内容时我们不妨从四个维度考虑:(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的技巧,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但被解读出来,往往被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3)具有统领性。从这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

(二)挖掘教材资源,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激活课堂生命力

语文新课标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需具备一定的课堂开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善于灵活运用好语文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创造出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的氛围,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积极参与,不断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乐趣。同时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教师应将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在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顺学而导,面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作出判断,适时引导生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用自己严详富有程序性的思考来垂钓学生的思想,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例如关于鲁迅《祝福》的教学,大部分老师都遵循这样一个既定的教学模式:二进鲁家,三幅肖像,四根绳索。至于鲁迅的创作是否如此构思,却谁也没有想到要去探究。这样的简单重复,机械照搬能使课堂有怎么样的活力?学生会有多大的兴趣?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文本其它的角度或细节去开发和设计新鲜有效的教学环节呢?例如可不可以从柳妈这个形象切入,我想如果学生能认识柳妈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这篇作品可以不必多讲了。或者从“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句入手,也能把一堂课上活。

(三)巧用情境,教出境界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学生与文本接触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个意义的建构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文本,一个是学生自己。作为教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平台就要智慧地创设对话的环境。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在执教《道士塔》这篇文章时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一是多媒体展示敦煌莫高窟的资料图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地位及其价值。二是在文章中,余秋雨先生给予敦煌莫高窟的评价是什么?敦煌莫高窟由谁把持着?敦煌莫高窟遭遇了怎样的历史劫难;三是请同学朗读文中引入的一首诗,让学生谈谈读完这首诗的体会,诗中哪一句表达的情感最强烈:四是在这篇散文中,余秋雨先生也说“我好恨”,“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那么我们想一想,余秋雨先生恨什么;五是敦煌莫高窟的浩劫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谁之过?经过一番思考探究,学生们已经感受到了文章中所浸透的作者的爱国情感,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文章沛然气动的情感冲击着学生的内心,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一起一伏,产生情感共鸣。带着情感的共鸣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自然很容易了。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