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2009-08-24 09:27杨红伟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质疑

杨红伟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释疑。充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质疑的基础,和谐、民主的氛围能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在技巧上的指导。

【关键词】和谐民主;质疑;释疑

质疑是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先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是十分重要的。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和谐民主的气氛,是学生质疑的前提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束缚,“师道尊严”一直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要倡导一种民主式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和谐融洽了,学生就会大胆地质疑。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面带微笑,热情大方,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在人格上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优劣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仅要照顾到经常质疑的同学,而且要消除那些很少提问或不提问的学生的紧张情绪,使这部分学生敢于质疑。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质疑

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懂,如果依照教材机械灌输,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如在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然后,我反问了“落后就要挨打”是不是真理?有一位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阿塞俄比亚抗义”取得了胜利,就可以证明它不是真理。然后,同学们就围绕着这个话题谈古论今,气氛相当活跃, 并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交流,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是一个方法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抓住课本中的历史资源质疑

教材中课题、标题很多,是学习本节内容应掌握的基本内容,起点睛的作用,抓住课题、标题质疑,往往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时,当“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的标题出现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题后,说一说,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古老,哪些景物表现了北京的年轻。这样从课题入手解剖,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内容,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用生活情景对比质疑

历史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历史能给人现实的思考。因此在学习历史时,必须将现实与历史进行有机地结合,去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如在学习唐朝的历史时,同学们都会感受到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与繁荣,自然会联想到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从而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唐朝会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国家,而近代中国又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落后呢?这样,通过知识与生活印象差异的冲突,诱导学生质疑。

3.用比较质疑

比较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体、不同现象之间的异同,常常能提出具有独特性的问题。比较的类型主要有类比和对比,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通过类比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通过对比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点;通过横向比较可以找到事物彼此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找到事物的前后变化。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我向学生设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自救运动,但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样通过比较,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学生如何进行释疑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呢?

1.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内自主释疑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都坚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上把学生的质疑与小组讨论合并起来,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联系课文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全班交流。这样一来通过小组讨论过滤掉了一些浅显的问题,而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相对集中起来,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时间,培养了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效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鼓励学生提问,师生互动释疑

尽管教师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对于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教学,教师可展示:《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海南和漠河1月景观对比图》,指导学生从等温线的特点和图上的颜色来观察各地的气温,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体验和所见所闻,阅读分析地图,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讨论。以下是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1)7月份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大致温度是多少?(2)青藏高原和漠河温度低的原因是否一样?(3)吐鲁番为何是

夏季全国温度最高的地方?对此,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都一一做了解答。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真正感受“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时代的发展正在为这一思想赋予新的内容。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在“视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无疑会促使我们在知识上、观念上,不断充实、不断更新。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教师要精心对待学生的问题,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同时教师自己要加强知识储备,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一定会真正提高。

猜你喜欢
质疑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国内心理咨询界“价值中立”质疑声音的研究综述
挖掘“文本”空白,读悟表达补白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