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1953—2008年传染病疫情分析

2009-08-21 02:06春雅丽王瑞平郭小芹张清慧
上海预防医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趋势分析

春雅丽 王瑞平 郭小芹 张清慧

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松江区1953—2008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松江区1953—2008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多年来,松江区甲、乙类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递减趋势;疾病谱从20世纪50、6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主转变为70年代后以肠道传染病为主。90年代后性传播疾病和肺结核呈明显上升态势;甲类传染病、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一些多发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结论]松江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新的特点,防制形势仍然严峻。应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制对策,加强防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监测水平。

关键词:甲、乙类传染病;趋势分析;防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志码:A

为了解上海市松江区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防病对策提供相关依据,我们对1953—2008年松江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松江区1953—2008年历年传染病疫情报表及疫情资料汇编。人口资料来源于松江区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

1.2疾病分类

限于资料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对甲、乙类传染病的划分依据2004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播途径,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甲类传染病中的鼠疫无病例历史记载,霍乱只有20世纪80年代后有疫情数据记载;急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急性肝炎)由于早期未分型,本资料全部归属肠道传染病;性病、肺结核从1990年开始按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

1.3分析方法

将1953—2008年的疫情数据按不同年代分为6个时段,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EXCEL 200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传染病流行强度趋势

1953—2008年松江区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共22种计277 753例,死亡病例共13种计15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49.59/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5.68/10万,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递减趋势。50、60年代疫情位居历史高位,其中60年代为最高峰值;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2008年为历史最低值,与60年代峰值相比,平均发病率下降89.94%,死亡率下降91.07%;70年代环比降幅最大,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58.21%和70.97%(表1)。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1978年各年龄组人口数为标准人口数,对2005—2008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与实际发病率、死亡率的动态趋势表现一致(表2)。

2.2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趋势

50、60年代呼吸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历史高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70年代后急剧下降,90年代肺结核开始报告,疫情有回升趋势。若剔除肺结核,9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5.64/10万,2000—2008年为7.59/10万,其最低值与峰值相比,下降99.26%。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自90年代以来维持高度散发水平,其平均发病率最低值与峰值相比,下降99.97%。肠道传染病70年代明显上升,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疫情已大幅下降的呼吸道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80年代后疫情开始呈下降趋势,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历史最低值与70年代峰值相比,下降88.62%。90年代起实施性传播疾病报告,其后疫情呈显著上升趋势,2000—2008年平均发病率与90年代相比,上升58.39%(表3),报告病种有淋病和梅毒,艾滋病为报告死亡病种。

2.3传染病谱和顺位

各时段的传染病谱和顺位都有不同。1953—1969年疟疾、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等急性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发病猖獗,是危害我区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70年代后,急性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而急性肝炎、菌痢、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发病上升,成为当时区域优势病种;进入90年代后,淋病、梅毒、肺结核疫情呈显著上升,新传染病(艾滋病、HIV感染者)突破零报告且有发展之势;流脑、乙脑、出血热的发病率虽得到有效控制,但死亡率仍位居各时段前5位,表现出其较高的病死水平(表4)。

2.4主要传染病趋势分析

2.4.1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白喉、流脑、百日咳、乙脑、麻疹、脊髓灰质炎在50、60年代流行严重。随着免疫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自80年代后白喉无新发病例和死亡报告;自2000年后百日咳无新发病例报告,7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脊髓灰质炎自90年代后无新发病例报告,8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流脑在6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145.54/10万,2000年后降至0.11/10万,下降了99.92%,其死亡率从60年代的5.79/10万降至2000年后的0.02/10万;麻疹在5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558.10/10万,80年代后疫情得到控制,但2000年后平均发病率呈现回升趋势,9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乙脑虽不是区域优势病种,但其死亡率在1953—1999年均居传染病死亡前5位,2000年后无死亡病例报告(表5)。

2.4.2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相关疾病疟疾平均发病率在50、60年代位居一、二顺位。60年代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1259.54/10万,70年代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以来维持历史最低水平的0.22/10万,70年代以来无死亡报告;出血热平均发病率在70、80年代处于历史高位,90年代后疫情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仅有散发病例发生(表5)。

2.4.3急性肝炎急性肝炎疫情在50年代只有1958年和1959年有报告记载。自70年代以来一直为我区高发传染病之一,70年代为流行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542.91/10万,死亡率为2.14/10万。2000年以来疫情保持历史最低水平,平均发病率为66.41/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最低值与峰值比较,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87.77%和83.64%,降幅小于呼吸道和虫媒传染病(表5)。

2.4.4痢疾菌痢的平均发病率位居各时段传染病前5位,除2000年后疫情出现明显下降外,其余时段均表现出其较高的发病水平。2000年以来未发生死亡报告。阿米巴痢疾60年代平均发病率的高峰值为50.43/10万,70年代后疫情大幅下降,2000年后平均发病率降至

猜你喜欢
趋势分析
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浅谈核电项目设计质量信息收集与分析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田湾核电站趋势分析方法应用浅析
汽车行业财务业绩分析
出版社的数字营销工具研究
潜江市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