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象五彩缤纷 公众评点众说纷纭

2009-08-21 09:14吴应海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知音语言

吴应海

主题导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各种文化现象五彩缤纷。而伴随着这些文化现象一起登场的,还有来自各个阶层的声音。这些评点或充满理性,或富于激情,或革故鼎新,或激浊扬清,让人久久回味。下面一组选文,但愿能在带你领略时下多种文化现象的同时,给你以思想之启迪。

经典研读之娱乐文化

“快女禁哭”与“川菜禁麻辣”

武 洁

近日,记者拿到广电总局对“快女”的批文,其中不仅对评委、嘉宾、主持人有详细的要求,甚至连以往比赛中亲友团抱头痛哭的场景也不准出现在电视上。同时,取消短信投票,以往电视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也将取消。

曾几何时,“超女”“快女”类节目,的确很能吸引观众眼球,甚至可以说是占尽了收视率的风头。笔者并非这类节目的忠实观众,更非“超女”们的铁杆粉丝,不过,对于这类节目能火,倒也不难理解。无论如何,“快女”类节目毕竟突破了以往娱乐类电视节目的生硬与古板,邻家女孩的真唱的确要比明星歌手的假唱更具魅力,即便是“超女”“快女”们或喜或悲的眼泪,也因其真实性而增加了煽情效果,尤其是当观众手中也有了投票权时,这样的互动更是调动和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火了的“超女”遭遇“枪打出头鸟”的尴尬,也就并不奇怪。此前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类选秀节目遭禁便是明证。如今,广电总局终于下发了“快女”批文,但是,假如您就此认为这是对“超女”“快女”类节目的官方认同与全面解禁,认为这类节目又将重演曾经的辉煌,恐怕还有些过早乐观。

譬如“抱头痛哭等不雅镜头一律不得播出”的规定,就值得商榷。不可否认,亲友团的抱头痛哭,的确可能是节目导演出于煽情的考量,或许也不无摆拍的可能,但是,“抱头痛哭”的镜头究竟“不雅”在哪里?究竟是涉黄还是涉暴力,还真是有些费人思量。照此逻辑,影视剧中比“抱头痛哭”更不雅的镜头其实更多,是否都应该在禁播和删减之列呢?

还有“不得采用手机投票(包括以发送短信的方式给选手打分)、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拇指经济”、网络声音已成为现实生活重要的参与形式,成为中国公民性格的重要训练场,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参与形式,连国家领导人都多次表示要重视互联网这种“第五习惯”,“总书记、总理也上网”“省委书记发帖向网友拜年”“市委书记上网与市民谈心话发展”,为什么广电总局拒绝信息现代化手段,剥夺场外观众的娱乐参与权呢?

更有甚者,批文中还有“有犯罪记录的人不能出任主持人、嘉宾和评委”,国家哪一条法律规定,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就不能当嘉宾呢?因为曾经犯罪就被剥夺基本人权,这是严重违反宪法精神的规定。

某种程度上,“快女”不能“有泪”,取消观众短信参与,就好比“川菜不允许加麻辣”“山西面食不能放醋”一样荒唐,经此剥皮抽筋之后,与其说是对“快女”类节目的解禁,毋宁说是新一轮扼杀。

(选自《大连晚报》2009年5月11日)

注:

亮文化现象,树评论靶子。

引出下文。

以上三段,对所立的靶子一一进行批驳,或直接责问,或举例进行论证,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进行类比,水到渠成的亮出自己的观点。

阅 读 导 引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出现,一直争议不断,一方面,青少年的目光被紧紧吸引住,齐声喊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却不以为然,不停地念“紧箍咒”。本文对“快女批文”的批评,可以说是上述争议的一个缩影。

阅 读 思 考

作者在批驳“快女批文”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经典研读之网络文化

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朱述古

某大学中文系教授表达了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他说,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首先我想纠正这位教授关于“小群体”的称谓。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使用网络语言的人群早已不是“小群体”,而是愈来愈成为“大群体”了。时下中国网民数以千万计,这样的群体还小吗?其次,我想与该教授商榷的是,出于“团体交流方便”而编造出来的网络语言,与“不健康苗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歧视网络语言的理由站不住脚。

应该承认,网络语言早已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而是被大量移植到了现实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少中小学生开始用网络语言写作文,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之类的网络语言进入语文老师的视野,语文界一片惊呼“狼来了”。学生用了几个老师尚不理解的“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字词,老师们就要“棒杀”,而“棒杀”的理由又是多么堂皇——因为网络语言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其实,认真审视青少年喜欢运用的网络语言,除了其用法与现存的语言规范有些不同外,内容上又哪里“不健康”了?难道说凡老师不懂的,就是“不健康”的?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诚然,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或许令那些对传统语言有着深厚感情的学者教授们感到诚惶诚恐,也令惯于按书本传授语言知识的老师感到不安。这种感受可以理解。但是,不知在语言文化上造诣颇深的专家教授和语文老师们是否意识到,对网络语言进入现实生活感到恐慌,体现的是保守、封闭的文化态度。汉语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坦然接受这种变化,是对语言发展规律的尊重。对个体而言,这是一种风度和胸怀;对使用汉语的民族而言,这是一种包容和自信。

网络语言确实为汉语注入了新鲜成分,但要说网络语言介入现实生活构成了“污染”,我以为言过其实。汉语从来就不是“纯洁”的。恰恰相反,汉语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接纳着新词,不少新词随着使用的增多又成了老词。要说“污染”,可能没有比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污染”更严重的了,但是,语言学家为什么要在交际中使用被“污染”后的白话文,而不“子曰诗云”呢?

互联网早已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现实生活时,专家、学者和语文老师应该认真研究其生成机制和对现实语言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经典白话文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对网络语言一概拒斥,绝非明智态度。

(选自《腾迅科技》2009年)

注:

文章以“纠正”某教授的两个错误开头,很自然地引入话题,同时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猛然发问,令人警醒。

欲扬先抑,更具说服力。

阅 读 导 引

网络语言确实有令人担忧的一面,譬如它里面存在着大量的错别字和让人看不懂的符号,有的甚至含有不健康的成分;但这绝非封杀网络语言的理由,因为任何社会,只要它在不断地进展,就必然会经常出现新的词语。因此,对网络语言,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积极引导,趋利避害。

阅 读 思 考

为什么说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经典研读之电视文化

恶俗电视剧名倒了多少人的胃口?

陈 娟

近日,电视剧《都是爱情惹的祸》热播,关于“70后”青年事业、感情、婚姻的故事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而这部电视剧正是改编于慕容雪村的畅销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这名字怎么改了呢?《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多好啊!”“太俗了!太没水平了!”剧名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据悉,电视剧一开拍的名字定的是和小说同名,后来搬上荧屏后改名为《都是爱情惹的祸》,这是模仿当年曾红极一时的歌名《都是月亮惹的祸》,加上“爱情”和“祸”抓住观众的眼球和好奇心,收视率据说提升了不少。

“《都是爱情惹的祸》是个恶俗的名字,坦白地说,我很不喜欢。”小说作者慕容雪村愤慨地对笔者说。他表示,《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可以说是他的一个很出色的“孩子”。小说的主题是怀疑与焦虑,而爱情只是浮在表面的东西,只是皮相。只有肤浅的人才会把皮相视为主题。

无独有偶。央视2009年开门大戏《走西口》,剧名与那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走西口》相同。于是就有网友评议:“电视剧用歌名当剧名,都成风了”。

时下,翻开报纸的电视节目单,你会发现类似的剧名:《爱,在离别时》《爱你那天正下雨》《爱上单眼皮男生》……除了“爱”,还是“爱”;《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继母后妈》《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顺娘》《芸娘》《秀娘》……“婚”“女人”成了诸多电视剧名的共有关键词。

网友们很快发现,这一切与之前网络上曾热炒的“知音体标题”竟有共通之处,网友们随之把它们归为“知音体电视剧名”。这些剧名都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它们的构造与《知音》杂志内的标题很相似,极尽煽情之能事而不知所云,让人一看名字就没有观看的欲望。“如果不看剧情,谁会想到《都是爱情惹的祸》就是改编自当年红火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有网友气愤地说。

借着这阵“知音风”,网友们也开始调侃经典电视剧名:《亮剑》——烽火连天的岁月,热血英雄为两个女人泪洒战场;《金婚》——风雨走过50年,婚姻之外他还为谁心乱如麻;《上海滩》——宝贝女儿情迷古惑仔,黑帮老爹无奈起杀心……参加创作“知音体电视剧标题”的网友越来越多,各种改写成为经典笑料。

然而,笑过之余,不禁有些担忧,什么时候电视、书、网络竟成了情感肆意宣泄、眼泪到处狂飙的战场?比一比谁更纠结,比一比谁更悲惨。据说《知音》正是通过对那些撕心裂肺的感情和爱情故事进行探讨,以泪水作为催化剂,赢得了广大读者市场。如今这一做法被电视台奉为提升收视率的法宝,殊不知观众已对此有所反感。

诚然,随着电视剧内容的世俗化,剧名的口语化、知音体化渐成趋势,也许具有一定的时代必然性。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它记载了特定文化转型时期人们世俗化的意识倾向。知音体化的电视剧名,的确更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但电视剧不同于电影,一部电影拿名字做噱头吸引影迷可以求得票房,毕竟看电影是一次性消费。而电视剧是长剧情连续消费的,一部电视剧收视率的高低,电视剧名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一旦文不对题、引起观众反感,就会被抛弃,甚至有些本身剧情很好的电视剧因为剧名过于另类或者“知音体”,从一开始就被打入冷宫。

剧名这般“知音体”,长此以往将会降低语言的文化品位,使语言粗俗化,从而降低观众的审美水平。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满足大众心理需求的结果,太文艺化太理性的标题让人们觉得生涩,距离生活太远。福也好祸也罢,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电视剧,一定要过得了观众的眼。正如西铁城所说:“我们更喜欢电视剧和电视剧名有一种‘和谐的美,这个最重要。”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13日)

注:

不厌其烦地举例,为下文的评析蓄足声势。

解释什么是“知音体标题”,不露声色地表明立场。

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使文章更具理性和说服力。

点明恶俗电视剧名的危害,提出建议,结束全文。

阅 读 导 引

电视剧日渐庸俗化、同质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屡遭批评,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电视剧的标题入手,对电视剧的恶俗之风进行“炮轰”,令人耳目一新。

阅 读 思 考

恶俗电视剧名会有哪些危害?

经典研读之民俗文化

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

张之俭

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又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期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有人说,进入12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担心呢。

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要主观地“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节日,是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的事。

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红网)

注:

过渡非常自然。

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指出春节也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使论述更完整。

“嫁接”一词生动形象。

阅 读 导 引

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洋节”冲击本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韩国人却拿我们的端午去“申遗”。这引起了舆论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如何保护传统节日一时成为热门话题。那么,如何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呢?本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创新。

阅 读 思 考

你同意高有鹏教授的观点,还是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主题写作

题目一:以“追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 作 导 引

如今是一个造“星”的时代,歌星、影星、舞星……可谓群星灿烂。而在庞大的追星族当中,中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在你心目中的“星”是谁呢?你的追星历程是什么?追星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感悟?相信每个人面对这个话题时都会有话可说。但要出彩,那就得下点“功夫”,譬如在追的对象上,你不追那些个大名鼎鼎的歌星、影星,追的却是科技之星,或是班上的道德之星,就能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你还可以历数盲目追星的坏处,以达到令人警醒的目的。

题目二:我的网络生活

写 作 导 引

网络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在“触网“的过程中,你一定与网络,或因网络与老师、同学、家人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选择其中那些生动有趣的,记叙下来,没准就能成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题目三:这部电视剧,我。

写 作 导 引

许多同学都是电视剧的热心观众,对于喜爱的,譬如动画片、青春剧等,大家会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但对于不喜欢的,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厌恶无比。因此,写作这篇作文时,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亮出观点,然后再层层推进,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评点人物塑造,或纵议剧情安排,把自己的想法展露出来就行。

题目四:以“节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 作 导 引

这样的文章,可写成记叙文,记叙过节的经历;可写成说明文,介绍某个节日的来龙去脉;也可写成议论文,对某种现象进行评点。可以写洋节,也可以写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

多知一点:五步读书法

近年,国外流行一种“SQ3R”读书法。这种五步读书法,最早出现于美国衣阿华大学,后来,美、英和欧洲各国都普遍采用。国外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个人记忆力。五步读书法过程如下。

浏览: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发问: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阅读: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边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如俗话说的“过电影”。离开书本。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在发问题目上是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猜你喜欢
知音语言
知音
语言是刀
山水知音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知音
论语言的“得体”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