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东红
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了数学课程的六个具体目标,其中的第五和第六个目标分别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两个目标就提出了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一下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先看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教师向甲、乙两班分别布置了学习任务,说法、目的要求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他向乙班加了一句话:这节所讲的内容下节课要测验。
实验表明,听到这句话的乙班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测验中凡讲到的内容,基本上都答对了,速度也比较快,而甲班则不然。
实验二:一次数学测验,A、B两个学业差不多的学生都得了52分,教师在班上批评了A生,对B生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他对某道题的解法有独到见解。
实验发现:B以后上数学课兴趣很高,而A生则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待期末考试时,A生得了27分,而B生增加到79分。
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学生随动机所诱发的注意力和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积极作用。
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没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学科的教学由于其学科的原因,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1.以真情投入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数学老师,要以真情投入教学,与学生产生心灵的撞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觉得数学课沉闷有余,生气不足,学生往往也觉得数学冷漠乏味、机械刻板,因此数学课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现代教育理念观点下,数学教师应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应努力避免使自己成为一个生硬传授枯燥知识的“教书匠”,要真正把学生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充满求知欲的人,而不是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容器。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追求、他们的需要,我们都需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努力唤起学生的“向师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人气、人味”。这种课必须是生动的、活泼的、充满感情的。
2.培养学生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无论人们未来从事怎样的活动,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的学习更需要一点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决心,因而数学课程也就成为我们培育学生具备这种精神和态度的很好的载体。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经提供好的A、B组不同难度问题,更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整合和设置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每一个班都有学习基础与理解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提出问题和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和选做题,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3.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美是其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而且是十分简约、明晰的语言,当你会用统计图像指出问题的特征,用一个方程来表达纷繁的数量关系,用一个函数来描述运动的规律,用坐标和图像指出问题的特征,就进行了思想情操的陶冶、理解和掌握这种简约美,这和接受音乐、绘画的陶冶是一样的。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意识和观念:如运动、优化、随机、对称、稳定、周期等等,都会给人一种美学的领悟。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其中的“心”就是指学生的心理或心灵,情感则是心理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进情感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所担负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注意情感陶冶,如一声亲切的称呼,一道期待的目光,—个充满爱意的微笑等,把我们的情感化作泪涓流水,沁人学生的心田,给予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给学生启迪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