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瑛迦 邹莉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眩晕;经验;贾秀兰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01-02
贾秀兰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眩晕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贾老师认为眩晕是一种临床症状。中医为一病名,西医则涵盖多种疾病,采用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均有其局限性,不能达到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则能更好地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笔者在随贾老师临床诊治眩晕过程中,获益匪浅。现将贾老师对眩晕的认识与治疗介绍如下。
1眩晕的诊断
在中医文献中,眩晕作为一个病名出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昏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灵枢·大惑论》云:“故邪中于项,因蓬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眩晕重者可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当与中风、厥证鉴别。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为特征,而眩晕重者仅见昏仆,并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厥证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而眩晕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眩晕与头痛常同时出现,也应鉴别,头痛者以疼痛为主,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询问时仔细辨别患者症状,不难鉴别。眩晕在西医则为一种症状,为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前者由迷路一前庭神经病变、脑干、小脑或顶颞叶病变引起,后者由心血管疾患、感染、中毒、血液病、代谢障碍、眼肌麻痹、癔病等引起。眩晕的病种多样,临床症状、治疗手段、预后均相差极大,故应明确西医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误诊,避免延误病情。
2眩晕的病因
眩晕病在清窍,当分虚实。虚为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常与禀赋不足,体虚久病,气血亏虚有关;实则为痰瘀作崇,上扰清空。
2.1虚致脑失所养《灵枢·口问篇》中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故说“无虚不作眩”。脾胃损伤,化源不足,致气血亏虚。年老体衰,多病久病,淫欲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皆可致肾精不足。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濡养,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皆可致脑失所养,髓海不足,发为眩晕。
2.2痰致清窍受阻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无痰不眩,无火不晕。”首次提出“无痰不作眩”来说明眩晕的病理机制。痰的产生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有关,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极为密切。痰产生后,因其所在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具特点,痰阻于经脉,气血运化失常,痰浊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证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如蝉,轻则闭目即止,重则恶心呕吐,昏昌欲倒,即为眩晕。
2.3瘀致气血不畅在明代,虞抟认为“血瘀致眩”,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写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张璐指出:“胸中有死血作痛作眩。”清代唐容川对瘀血致眩的病机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通;血与水本不相离,血瘀必然导致水结,结之邪聚于脾胃,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作矣。故眩晕之根本在此血水之瘀结。”故有“无瘀不作眩”的说法。
3眩晕的治疗
眩晕为本虚标实之病,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但临证时须根据虚实的主次,特别是痰瘀之邪贯穿于疾病始终的特点,予以重视。眩晕因于虚者,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常见面色苍白、神疲健忘、倦怠懒言、唇甲无华、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当补益气血,滋肾益精,可选用归脾汤合肾气丸加减治疗。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者,可加用阿胶、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肾精不足致水不涵木,阴虚火旺,五心烦热,舌红咽干者,可加用知母、丹皮清热除烦。眩晕因于痰者,常见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当化瘀祛湿,健脾和胃,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若痰郁化火,头胀痛,心烦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眩晕因于瘀者,可见头痛、神差失眠、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当活血通窍,可选通窍活血汤或桃红四物汤治疗。须注意的是眩晕多为本虚标实,在祛痰化瘀时当不忘补益正气,固护脾胃,使气血通畅,津液调和,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另外,部分眩晕患者因工作压力过大,情绪不良,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睡眠质量不佳故导致眩晕,应与患者沟通,给予精神方面的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学会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治疗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于方剂中酌情加用经药理研究有抗抑郁作用的银杏、金丝桃、柴胡、人参、佛手;有抗焦虑作用的缬草、胡黄连、野菊花、马齿苋、厚朴、苦楝子、银杏、人参;有宁心安神作用的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等药物。
4中医药诊治眩晕的局限性
由于眩晕仅是一个症状,涉及西医疾病复杂多变,病情轻重不一,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有很大差异,中医诊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心因性眩晕若仅用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须配合心理调适;高血压导致的眩晕,中医药治疗患者症状可能有所缓解,但患者血压常常没有明显的下降,所以眩晕症状可能会出现反复,需配合降压药长期治疗以防止靶器官损害,改善病人的终点事件;又如头部肿瘤、小脑脓肿、脑寄生虫引起的眩晕,单凭中医传统的四诊不能发现病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这时就需要用TCD、头颅CT、MRI等检查明确病变部位,主要依靠西医手术及抗感染治疗,如仅靠中医的诊治方法则会延误病机,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TCD、颈椎X摄片等检查可诊断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中医给予药物缓解部分症状,配合理疗症状缓解得更明显,但最重要的是教会患者日常注意保健,避免高空作业和剧烈改变头部体位等。
5典型病例
病例1:吴某,女,67岁,主诉:反复眩晕2年,加重3天。病史: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且眩晕反复发作,遂到三甲医院住院,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治疗半月病情无好转,曾一度放弃治疗,后经人介绍到本院门诊求治。就诊时症见:眩晕反复发作,发作时天旋地转,甚至不能站立,伴头重头痛,神疲乏力。查体: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细弦滑。诊断:眩晕。辨证:痰湿中阻,气血亏虚。治则:化痰祛湿,补气活血。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法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30g,川芎10g,葛根30g,黄芪30g。服药3剂,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继服5剂,巩固疗效。随访患者较长时间未再发病。
病例2:周某,男,62岁,主诉:反复头昏眩1月余。病史: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头昏眩,行TCD提示:脑动脉硬化。院外曾行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1年前有“脑瘤切除史”。就诊时症见:头昏眩,乏力,腹胀纳差,多寐,时有便溏,发作时无恶心呕吐。查体:体形偏胖,言语欠清晰,步态正常,舌胖紫暗,苔白,脉细。诊断:眩晕。辨证:脾胃气虚,痰瘀互结。治则:益气健脾,豁痰化瘀。方用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党参30g,白术10g,茯苓30g,黄芪30g,法半夏10g,陈皮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5g,赤芍10g,当归6g,川芎10g。因患者有脑瘤病史,嘱其复查头颅CT,但患者拒绝行头颅CT检查,仅服中药治疗。服药7剂后复诊,眩晕无明显好转,建议患者入院并行头颅CT。后患者头颅CT提示颅内肿瘤复发,转入外科行手术及放化疗后,患者眩晕好转,生命延长。
6讨论
贾老师认为中医所说的眩晕包含多种西医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作用,可缓解症状,但眩晕有反复发作倾向,须较长时间治疗,且与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心态有关。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有些病因非中医能解决,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才能有良好效果,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疗效。从以上2个病例中可看出,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眩晕是有效且必要的。病例1中患者辨证属痰湿中阻,气血亏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痰祛湿,补气活血。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化痰,川芎活血、止头痛,黄芪益气,葛根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含有的葛根素有改善脑供血作用。病例2中患者辨证属脾胃气虚,痰瘀互结。以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益气健脾,豁痰化瘀。方中党参益气健脾,白术腱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地滋阴养血,赤芍、当归活血,川芎活血行气。但患者病因为颅内肿瘤,故服单纯中药不能取得良好疗效。贾老师结合患者病史予以其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肿瘤复发,最终予以西医手术治疗,使患者症状好转,寿命得到延长。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5~317。
[2]王育勤,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40例[J],光明中医,2008,23(7):96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