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陈玉超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及化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0例晚期胃癌患者给予中药加化疗治疗(治疗组),并与20例单纯化疗(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近期客观疗效相近,有效率(CR+PR)分别为50.00%和45.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和感觉神经毒性,治疗组较轻(P<0.05)。结论:扶正散结方结合化疗对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疗效肯定,毒副作用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晚期胃癌;扶正散结;化疗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07-0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约占23.03%。手术虽然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根治手术后,Ⅲ~Ⅳ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1.3%~22%,同时化疗有效率仅在40%~50%左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机体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诸多方面,均优于单纯化疗组,效果明显。笔者自2005年6月~2007年3月运用扶正散结法联合奥沙利铂(草酸铂L-OHP)、醛氢叶酸(LV)和5-氟脲嘧啶(5-FU)组成O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符合下述诊断标准的40例病例,分别采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宝应县人民医院肿瘤科,随机将其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2组病人性别、年龄及病情
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病人在原发肿瘤病理类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远处转移病灶包括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腔转移及腹膜后转移,都有可测量的病灶,CT检查示病灶大于2cm。1个月内未行化疗及放疗等,预计生存3个月以上,全身状况评分70分以上,化疗前血液分析、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无化疗禁忌症。
1.2治疗方法化疗组:奥沙利铂130mg/m2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2h,第1天,CF 200 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30min,连续5天,5-Fu 500mg/m2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6h以上,连续5天,21天为1个周期,每例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治疗组:党参15g,生黄芪30g,生白术10g,生薏苡仁各15g,仙鹤草15g,半夏10g,白英15g,莪术10g,夏枯草15g,枳实10g,白花蛇舌草15g,石见穿15g等药物,每日1剂,煎取300mL,分2次服用,连服8周。同时结合化疗,用法同化疗组。
2观察方法
2.1观察项目治疗前观察:体质评分、体重、身高、体表面积,血常规,肝肾功能,血CEA,CA199,CA242,心电图,全胸片,腹部B超,CT,MRI等。每周检查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1次肿瘤病灶评价:全胸片、X线钡餐、腹部B超(肺部转移者行胸部CT,腹腔转移者行腹部CT,病情需要时行MRI)。
2.2疗效标准(1)肿瘤客观疗效:按WHO对实体瘤的近期疗效评价标准。(2)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根据上腹疼痛、纳差、乏力、便溏、消瘦等常见症状和体征按无、轻、中、重分为4级(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0、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级分别记为(+)、(++)、(+++),(+)记为2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判断疗效。(3)体力状况的改善:根据Karnofsky(Kps)标准进行判定。(4)其它观察指标变化:考察治疗前后2组间血清CEA值、CAl99值、CA242值、血常规指标变化,进行治疗前后、组间对比,经统计学处理,以判断疗效差异。
2.3安全性观察化疗毒性根据WHO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进行判定,分为O、Ⅰ、Ⅱ、Ⅲ、Ⅳ度。
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结果
3.12组治疗后客观疗效比较根据WHO对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分别为50.00%和45.0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瘤体稳定率(SD)治疗组为25.00%,对照组为15.00%,2组稳定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该方有较好的稳定瘤体、提高疗效的作用。见表1。
3.2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比较,P<0.05,说明在上腹疼痛、纳差、乏力、消瘦、腹泻等症状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32组治疗后体力状况改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卡氏评分由治疗前的(81.5±8.13)分下降至(77.0±8.01)分,无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卡氏评分由治疗前的(82.0±6.96)分下降至(62.5±6.39)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卡氏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卡氏评分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病人在治疗后的体力状况优于对照组病人。
3.42组治疗前后肿瘤指标值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的CEA、CA199、CA242治疗前后值的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52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根据WHO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进行判定,主要毒性为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外周感觉异常等,但均不严重,Ⅲ、Ⅳ度的毒性反应少见。2组比较,上腹疼痛、纳差、乏力、消瘦、腹泻等症状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神经感觉等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6疗效分析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客观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相比较,在上腹疼痛、纳差、乏力、腹泻、消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上腹疼痛、纳差、乏力、消瘦等症状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人体力状况评分由治疗前的(81.5±8.13)分下降至(77.0±8.01)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卡氏评分由治疗前的(82.0±6.96)分下降至治疗后的(62.5±6.3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病人的治疗前卡氏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
异(P>0.05),但2组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的病人在治疗后的体力状况要优于对照组病人。根据2组治疗前后的肿瘤指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肿瘤指标CEA、CAl99、CA242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能说明治疗组在降低肿瘤学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观察周期较短有关,然而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力状况、化疗副反应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病人的远期疗效尚在进一步的研究观察之中。
4讨论
化疗是晚期胃癌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化疗的有效率仍较低,且毒副作用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疗的开展。中医药治疗已成为目前我国晚期胃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增强人体术后的免疫力,又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和远期疗效。
中医认为化疗为热毒易伤及气血,损及脾肾。尤建良等以扶正中药治疗可明显地抑制肿瘤生长,稳定肿瘤,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命。
根据肿瘤以实性包块及易转移为特点,在病因病机方面符合气滞痰凝的特性,治疗中遵循《素问》中“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的理论。魏品康认为“痰”是胃癌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形成的有形包块,当属于中医“结”的范畴,提出“胃癌从痰论治”的理论,治疗上提倡“消痰散结”,自拟消痰散结方治疗胃癌及抗转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扶正祛邪是中医药治疗的根本原则,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也同样使用扶正和祛邪相结合的方法。胃癌晚期正气亏虚、痰凝血瘀为基本病机,故治以扶正散结。李东垣指出“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善治病情,惟在调理脾胃”,现代研究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正气亏损,则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内分泌失调,精神状态低靡或本身基因存在着遗传缺陷,以及外界物理化学等各种致癌因子在体内起作用,使正常细胞突变,导致肿瘤形成,故扶正当以益气健脾为主,祛邪则应化痰散结。本研究中选方由党参、生黄芪、生白术、生薏苡仁、仙鹤草、半夏、白英、莪术、夏枯草、枳实、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组成。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薏苡仁均有益气健脾之功效。研究表明,益气健脾中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抑制肿瘤生长。②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③提高和改善患者机体的物质代谢。④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方中莪术、石见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除了具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外,尚有改善微循环、抗肿瘤、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扶正散结方具有抑制肿瘤转移和杀伤肿瘤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好的协调机体的内环境,拮抗化疗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副反应,因而可以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文范,消化系统癌症手术与综合治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0。
[2]王冠庭,胃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增刊):62~64。
[3]王冠庭,脾胃学说与胃癌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1),3。
[4]李月琴,赵冠英,吴正军,等,参芪扶正冲剂治疗胃癌83例术后化疗毒副反应的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1,16(5):379~381。
[5]尤建良,赵景芳,周留勇,扶正和胃合剂治疗四期胃癌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11):37~38。
[6]郑国静,魏品康,“消痰散结法”治疗胃癌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4,32(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