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艳阳
如今的学生个个聪明可爱。他们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见解。在数学教学中,他们早已不满足于“老师教,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习数学不应以被动的听讲和练习为主,它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数学学习应该变成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全面贯彻学导式教学已迫在眉睫。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教师都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收集资料,预习新课。在上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这是课前的重要准备。是一堂课的大前提。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都有其现实原型,为了克服上课时学生机械记忆,应先让学生预习,收集有关内容的背景材料。因为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后面都伴随着数学家的精彩故事或艰辛的学术历程,先让学生去接触,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预习中发现疑惑,积极思考,养成自学的习惯,促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信息中提取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寻求问题能激发学生参与研究的意识,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心理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和所学的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教材内容,情景交融,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刚上课时把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老师把这些疑问写在黑板上,再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提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读书、思考、探索和讨论(时间约为十五分钟)。
师生探究。问题引申。针对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黑板上所有的疑难问题,对学生回答错误及不完整的,其他同学举手补充,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进行完善。对于典型性错误及经典例题,老师要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及时排除知识障碍。无论是概念、法则、性质、定理公式教学,教师都应该在讲授时尽量结合实际,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结合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记住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同时,也自主参与到观察思考、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时间约十五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去层层推进、探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内容的深度,引导、组织他们去挖掘出数学问题的现实“原形”,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环节,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还要让他们学会把知识引申、迁移、举一反三。
问题解决。练习应用。巩固练习在数学环节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课堂练习要注重情景,讲究实效。在上一环节完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回顾,研究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案,提升相应的解题方法;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跟踪练习(主要以书后练习题为主)。抽几个同学在黑板上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过程中可相互讨论,做完后由学生点评黑板上的练习题。老师适当补充(时间约为十分钟)。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的同时,更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等。让学生能利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能接受此类研究方法。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最后五分钟,让学生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此时,教师可针对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并能与已有的知识融合,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使认知结构得到提升、完善。引导学生强化探究所得知识技能,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能通过此环节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时进行调节。然后适当布置课后习题。让知识重现。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学,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制试卷,来提高对数学的驾驭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之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还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