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理想德育

2009-08-05 08:55朱永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6期
关键词:德性道德教育理想

朱永新

对比我们现在的德育状况,无论是从继承优秀传统的角度还是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应该说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为此,我热切地呼唤着我心中的理想的德育——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我们可以想像,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想到胡作非为吗?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的伟大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影响的痕迹。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伟大,变得精彩。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可感的榜样去改造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使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他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的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

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学校和社会之间)、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培养学生白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在许多家庭的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猜你喜欢
德性道德教育理想
柳亚子书法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2021款理想ONE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