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英
[摘要]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遇到了招生和就业等新困难,中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得抓好实践环节的管理,其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我校在实践环节管理方面的实际,探讨了如何把课堂搬到企业,实现农村子女免费入学,在校期间实行工学交替等模式,达到以工养学,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 管理
1985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分流的力度不断加大。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基础教育从小学后便开始分流,小学、初中、高中三级分流形式,形成与普通教育并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眼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如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兴旺,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遇到了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比较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的比例下滑。二是毕业生就业难。因此,各中等职校都感到办学压力很大。
一、中职学校加强实践环节管理的意义
1.它促进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工学交替”的学习制度的特殊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接着就到企业进行技能的操作训练,这就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在企业参加岗位劳动,学生学到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企业中接触生产实践,能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工作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并通过企业来接触、了解社会,在企业实践中锻炼语言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学习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培养自身的情操和伦理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2.它促进了校企双方的实质性合作办学,实现了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目标,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合作、实现双赢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要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必须有一个合作的平台和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制。通过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一方面,学校能够稳定生源和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企业依托学校的智力、技术资源,通过“订单式”模式培养自己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解决了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
3.它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强调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职业学校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促进学生的良性就业。“工学交替”最大的特色,就是吸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4.它对师资队伍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质的严格要求,为确保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职业教育特点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有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担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二、中职学校实践环节管理存在的问题
1.校办企业无法胜任学校的实践教学。我国中等职校创办之初,很多学校也办有自己的企业,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校收入上起到很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改革不断市场化和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许多职校的校办企业由于管理手段、经营方式以及产生的效益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因种种问题自生自灭,原有的校办企业或承包出去,或变成了只收租、不育人的出租房;有些能够依靠优势继续发展的职校企业,往往也达不到中职校企应该实现的育人目标,“产教结合”浮于表面,名存实亡,提高人才质量大受影响。
2.中等职校综合专业的增加,相对应的实践基地的需求量也增加。90年代后期由于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学校招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面。很多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增设了许多好招生招就业的专业,有的学校甚至从最初的几个专业增加到几十个专业,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所设专业学校的校办企业既无法提供对应的实践岗位,也没有能力提供对应专业的实践指导老师。
三、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对实践环节管理的几点思考
1.加强培养目标的沟通。校企合作使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同步发展,因此必须加以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学校是人才产品的加工厂,要想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首先要分析市场需求,看市场对人才素质有什么基本要求;再就是我们对人才产品的设计生产能力怎么样,能否为市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只有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和要求,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才能使教育者有目的地去引导和启法学生成才,否则只有闭门造车,误人子弟。
2.加强基地建设的管理。校企合作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基地,因而必须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企业这个实践基地的作用。首先,学校通过和专业对口或相关的企业联合,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验、实训或实习场所等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个任务,在实习教室、校外实习基地都不能完成,虽然实习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场所,但那只是实习的初级过程,没有参加到企业的过程,就不能完全落实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既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意志。
3.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中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素质,普遍提倡“双师型”。中职教师既能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又要承担实践技能训练的任务,是教师,又同时是技师。教师的职称要实行双轨制,既需要有相应的教师职称,讲师、副教授、教授,同时具备三级以上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校企合作,不仅要让学生到企业锻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也要相应选派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业务开展全过程;同样,企业里的业务精、水平高的技术骨干也可受聘到学校担任相关专业技能课程或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从而实现师资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
4.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保障,因此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革。确切来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能适应岗位变化要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中职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应更注重技能训练,应掌握好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比例。也只有真正投入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活、用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实践效益的评估。毋庸置疑,中职学校实践环节的“工学交替”模式的校企合作从理论上来说对学生学校企业都是有益的,要使校企合作顺利持续进行,实现生校企三赢,就必须加强实践效益的评估。学校方面在实践环节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工学交替带队教师职责,落实顶岗实训带队教师,配合实训单位加强对学生的实训管理和业务技能指导;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岗位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分别设计和印制技能考核手册,对工学交替实训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每周一评定,每月一小结,每岗位实训结束时进行总评,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控制。根据学生的顶岗实训成绩评定实践学分,真正把实训教学纳入培养方案,实现了培养模式的创新。
企业方面要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充分利用学校在人力与智力、资金与资源等方面的诸多优势,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校企合作除满足企业自身人才需求外,还可向社会提供专业人才,企业还能借助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企业和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不断地得到改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企业的事情教学支持,教学的事情企业解决,相得益彰。真正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张承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关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0,(4):70—71.
[2]郝新生,任昌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2,(2).
[3]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教育部通报, 2005,(24).
[5]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