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荣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财政经费相对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被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一般以规模大小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导致部分高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忽视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失浪费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契机,结合实际情况,对广东省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一、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广东省省属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4年,为调动高校扩招的积极性、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广东省改革现行高校经费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实行学生综合定额加少量专项资金的新的预算管理办法。广东省实施高校经费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一是按学生不同层次和专业折算的学生当量,以学校不同类型的生均定额标准核定高校正常经费:二是根据2002年高校经费生均支出水平,并考虑省级财政的承受能力,核定2004年新增的正常经费生均基准定额为6300元/生,省属普通高校执行生均基准定额,专科学校下浮10%;三是清理归并现有各项专款,重新设立少量专项资金,包括按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及广东省建设创新强校工程设立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四是实施范围包括20所省直属普通本专科学校、3所部委属学校和5所省市共建学校。
2《办法》实施以来,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为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办学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造成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不高,绩效不好。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因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二是以争取更多拨款为导向,忽视学科和专业设置。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而是设法增加所谓的低成本专业。无法引导高校实现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无法引导高校提高办学效益。三是盲目扩大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四是生均基准定额四年保持不变,忽略了通货膨胀和办学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高等教育投入增长有所下降。《办法》明确规定:“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前,学校按要求准确填列有关数据,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审核,广东省财政厅结合财力可能并考虑学校当年的增支因素,与广东省教育厅商量、确定下一年度的生均定额”。
(二)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2004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并选择“高校基本建设财政贴息贷款”项目和学科专项等进行试点。虽然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但需要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完善。而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只处于理论探讨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的开支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与复杂性,找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所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三是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即使同属一省,但由于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未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八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导致已经实施的高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3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目前,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计或检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工具以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引入以事前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效益审计。
二、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建立绩效预算理念,引入绩效拨款机制
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是:“绩效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具体包括三方面:1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结果是一种社会效益,是产出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产出,而这条路带来的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如公众的交通便利、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地方经济的带动等)才是结果。2以绩效为依据。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产生的绩效即社会综合效益为依据,绩效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而传统预算模式下仅以产出即这条路本身为依据作为获取财政支出甚至申报政绩的筹码。3以评价为核心。绩效的确定最终依靠评价指标来衡量,如高速公路绩效的衡量可以通过车流量、人流量来计量。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成为绩效预算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应用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1绩效目标设定。给每个支出项目设定若干绩效目标指标,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为确定项目拨款额以及事后评价提供依据。2绩效拨款。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给有关行政部门。3绩效评价。评价绩效目标达成情况,为结算提供依据,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增减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分析单位未达到目标指标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校实
行完全的预算经费与绩效指标挂钩的绩效预算制度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开支相对比较稳定,而绩效预算相对波动性较大,立即实行完全的绩效拨款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度量存在难度。例如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综合国力等等。作为绩效指标在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很难兼顾,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求证。
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实行部分绩效拨款制度。即将总预算资金分为普通拨款和绩效拨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确定;普通拨款按照生均定额与学生规模的乘积获得,绩效拨款通过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来确定。绩效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差的适当核减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
(二)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绩效预算是世界性的财政改革潮流,是广东省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从国外推行绩效拨款或绩效预算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而且实践中也正在不断的接受检验。因此,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广东省应在实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绩效拨款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绩效预算模式。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广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目前,广东省政府财政对高校投入实行“综合定额+专项”的机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花钱买效果”的绩效观,但是尚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要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和本年度在校学生规模、类型核定当年“综合定额”,改变四年以来未变的现状;(2)加强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改革,增强统计“生均培养成本”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提高其真实性和可靠性;(3)根据通货膨胀以及广东省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对“综合定额”进行调整;(4)加强对“专项”绩效评价的追踪问效和责任意识,避免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2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政府对高等教育投人实行绩效评价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瑞典、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通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推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信息和支出成本,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是政府财政部门按某种规则和绩效目标指标,对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拨付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绩效指标体系成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认为:“绩效管理”是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形成以绩效目的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归结为“一观三论”,即“‘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代理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该理论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3合理设计评价指标。绩效指标指专门用于评价产出和成果的数值或特征的指标,是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它基于公共支出的价值判断,是用于指导政府支出所“购买”的效果或结果。现有的广东省财政教育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块: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利用效率、财政资金产出效益和发展潜力。这种指标体系重点是关注资金的投入,以及事后的效益分析,尽管对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绩效预算的目标来说还是不够的,应该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投入、过程、产出和发展四部分:
(1)投入指标包括经费来源结构(财政性资金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
(2)过程指标包括经费使用结构(具体包括生均事业支出、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教学业务费与公务费比率等)、设备与设施利用率,包括图书资料借阅率、电子文献下载率、实验室开出率、仪器设备使用率等。
(3)产出指标包括教学成果产出(毕业率、获得学位率、就业率、每百名师/生获教学奖人数)、科研成果产出(教师平均科研成果、学生平均科研成果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评价(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教师和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满意度、每百名学生获奖人数)。
(4)发展指标包括基础条件状况(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生均占有图书资料和教学实验设备量、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比例、生师比))、专业教育能力(学科学位点数量、规划课程开设率、学分完成率)及财务支持能力(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
三、总结
以绩效预算思想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推进,成为解决财政资金紧张与教育规模扩大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广东省政府开始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一方面,将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绩效预算制度;另一方面,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完善现有的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模式。引入绩效拨款机制,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评价体系。最终确立完整的绩效预算管理理论体系和操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