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情感目标:我们的使命、选择与行动

2009-07-30 07:02王荣良李树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伦理情感

王荣良 李树培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情感发展之于人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Nel Noddirngs)曾多次介绍过一本书《另一类和平》(A separate Peace)。吉恩是书中那个不快乐的主角。当他感到竞争压力越大,他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吉恩说自己一直是好学生,尽管他从来也没有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在吉恩眼里,竞争成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对学习本身的真实兴趣反而成为竞争的障碍。试想,如果你的一个学生和这本书中的主角一样,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对生活本身失去热情、对身边他人的喜怒哀乐冷漠麻木,即使他智力超群、反应机敏,你是否也会对这样的学生感到担忧和不安,担心他会成长为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呢?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毕竟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一个人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仅有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而且真正能使人变得睿智和成熟的知识教育,必然要以丰富的情感作为依托。离开了情感的支撑和引导,单纯的知识也很可能沦为没有活力的情性知识。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都产生了冲击,所以技术双刃剑的本质愈发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必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情感内容和目标。

情感教育之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和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对于青少年道德经验的获得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例如,交流的时空阻隔不再成为问题,只要有两台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实现“天涯若比邻”的境界,使道德场景和交往活动超越了局限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条块分割;网络交往的匿名、虚拟、交互等特点使得大家都有了发言权,也为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角色预演提供了特殊机会。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作为交流工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作为情境工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效能工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此同时,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提高技能的过程中,也要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但是,在虚拟世界中出现了许多传统伦理难以解释的新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伦理。青少年本来就好奇心强、喜欢接触新生事物,再加上正处在个性日益强烈、自我身份正在确立的阶段,很容易被网络的巨大力量所吸引,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上诸多消极因素,如信息垃圾、网络游戏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沉迷网络,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这些现象都说明,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与青少年信息伦理相关的常见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①个人隐私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对信息进行检索、重组和传播,所以个人隐私面临极大挑战。②知识产权问题。不管是文本、图像、音乐还是软件等资料、都可以方便地复制、传播,这就涉及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此外,学生长期不加分析地直接运用这些未经检验的二手资料,不仅容易盲信网络,还会丧失掩卷长思的乐趣,丧失对书本知识的敬畏和信任,丧失对知识产权的尊重。③网络沉迷。很多学生因上网成瘾而导致厌学和神经质,长此以往会造成性格和人格上的扭曲。④信息犯罪。信息是一种需要重点保护的资产,因特网的出现,使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变得更加复杂。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空前多元的伦理道德问题,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冲击,这就需要广义上的和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需要努力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

信息技术课程情感目标:使命、选择与行动

不少人质疑我国道德教育的效益。同样,西方国家的学者们也认为他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依然是低效或者说是无效的。曾经引起轰动和追捧的价值澄清理论在西方国家并未对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产生实质性影响。英国学者苏·曼德斯教授1997年在伦敦大学的演讲中提出“去道德化的教育”,来说明当今西方社会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游戏”场所;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道德教育责任;道德教育虽然必要,但又低效。认识到道德教育长久以来所受的困扰,我们就会清楚,基于信息伦理的道德教育,是社会赋予年轻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使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必然选择,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行动方向。

首先,道德教育是困扰各国教育人士的历史难题,不存在简单的处方式或菜单式的解决方案。情感教育、信息伦理教育亦然。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做好准备以迎接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我们坚信人性的美好和众多教师力量的汇集终究会带来变化,至少能够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影响和帮助。

第二,了解中外道德教育的差异,吸取可为我所用的经验。中美道德教育的差异大致表现为,我国相对强调控制和统一,而美国则显得放任而多元。但教育实践是复杂多变的,不可能像理论那样总是充满浪漫和理想,被描述得点滴不漏、四平八稳。所以,容易出现对理论的错误理解或者矫枉过正。我们应该批判地吸取另一个极端做法的优点,加队创造性地应用,来解决我们信息伦理教育或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价值澄清理论为例,道德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而且教学方法操作性很强。它对于我们信息伦理道德教学的启示就是:在内容上要选取或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展开针对性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支持和引导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暗示、询问、激励、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评价,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认真做出合理的选择,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控制与放任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很大的中间地带,给我们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如何把握控制与放任之间的度,涉及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很多具体问题,可以从这些细节着手。

第三,坚守一些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示范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同时,还要进行主流价值观的渗透和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信息伦理道德。比如,有的教师建议在教材范例和评价作业时,可以把是否署名信息资料来源作为评分指标,以促使学生养成习惯。随着习惯的养成和年岁的增长,学生会理解这背后的意义。于是,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就都形成并得到了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引导和评价指向需要更多地体现和渗透这样的要求。

结语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还是其他学科教学,情感教育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不论对学生的智力培养还是对于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尊重每个学生的经验和背景、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速度、尊重每个学生对本学科的真实兴趣、尊重每个学生的内在自我,那么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氛围和教育状态应该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伦理情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情感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台上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