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向他们传授文化上的差异,这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跨文化知识在外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外语教学的现状,并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际文化社会文化外语教学
收稿日期:2008—12—17
作者简介:李瑛(1968.09—)女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学一级教师
引言
所谓“跨文化”,实质上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具备目标语社会集团成员所具备的那些知识的情况下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识网络,向目标语社会集团成员学习新知识[1]。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常常会因为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众所周知,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而在外语教学史上,文化教学所占的比重一直较低。人们将所有的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误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一形式便可以在涉外交际中畅通无阻。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外语教学应该包括社会文化教学这一看法,已被外语界广泛接受。
一、文化错误的普遍性与严重性
由于对外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外语交际人才,外语教学才快速地发展起来。虽然外语教学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在外语教学中仍以旧传统的教法为主,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视文化因素和语言运用原则。沃尔夫森(N. 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进行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所犯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2]。
无论我们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别的外事活动场合中,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语音、语法都学得不错,说话却往往很不得体,一开口便犯了文化上的禁忌。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向同学们问候,学生齐声回答:“Good morning, teacher.”这便是犯了文化错误。在汉语里,我们可以说“老师早!”,但在说英语的国家中teacher仅仅是代表一种职业,决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中没有一个在意义上和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相对应的词,若完全按照中文思维来交流便会产生类似的错误。又如在学校的“英语角”,来了几位老外,学生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与老外进行交流。他们尽己所能,将自己平时所学口语一股脑用出来。他们在对话中频频用到以下句子:“What's your name?”你什么叫名字? “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儿来? “How many members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你家里有几口人? “What do you do in China?”你在中国干什么工作? “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你在中国挣多少钱?……弄得几个老外十分难堪。虽然这些句子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而且我们听来都觉得很自然,但问题却恰恰涉及了英美人的隐私。要知道,在英、美等国,这类问题只有在警察局或移民局才有人查问,一般人在进行交谈时是很少提及这类有关私人隐私问题的(private question)。因此,英、美人对他们的这种交谈方式很难理解。
二、主要原因
以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涉及面也更广泛。造成不同语言民族相互交往时出现文化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各自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两方面来谈谈。
1. 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原因
文化背景知识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并代代相传的实践知识和信念[3]。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尤其受孔、孟以及道家学派的影响,尊老爱幼,亲仁善邻,谦虚谨慎,这是千古相传的箴言。而在西方国家,尤以美国为例,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它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文化教育方式都受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的影响。人们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发展个性,注重个体的独立性。正如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所说: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3]
正是由于有这些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因此,外国人在与中国人进行交谈时,会对中国人的某些说话方式不理解,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
2. 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都是以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意念功能法为指导原则。这决定了“语言教学以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为中心”(黄,2000)[4],而忽视语言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使用。其次,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缺乏交际文化的输入。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输入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材对英美社会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宗教、价值观念等都有反映。但其中不少取材受制于中国人的评判标准,或与韩玉座屏所反映的雷同。这不仅给英语学习者带来错觉,以为英汉文化相识而忽略相互间的差异,而且掩盖了重要的事实:社会价值观等仅仅是交际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他们有别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语言规约知识或语用原则。最后,在教学中人们存在一个交际误区,以为能够会话就是交际。注意的只是语言表达形式,而不大注意语言的表达规则和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特色,认为只要掌握了语言表达形式就可以在交往中畅通无阻。这样,使外语教学长期以语言形式为主,成为完全脱离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
三、对策
现在,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列入了交际能力的内容。我们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顺畅地进行交际。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首先,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加社会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输入。话语能力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所接触到的社会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不断内化过程。Buttjes & Byram(1991)指出:无论母语、二语,还是外语的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顺应社会规约中恰当的方式。这些方式隐含独特的文化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根据英语交际文化中的话语模式、礼貌原则、交际模式和语言规约到社会价值、信仰等,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编写适当的教材、英语读物。利用讲座、录像、电子课间、互联网或中外学习者的互访、交流等多种渠道让学习者接触英语文化。
其次,要培养学生跨语言、跨文化语用策略转移的能力。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社会文化因素和语用策略因素。在汉英的语言交际中,操汉语、英语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会干扰交际,有时会因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困难,甚至会发生社交语用失误。
此外,汉英不同的语言习惯也影响着交际。如中国学生对英语否定疑问句的回答总是受到汉语习惯的影响。下例对话中B的回答方式就是因汉语语言习惯而产生的语误:
A:Don't you think you will pass the exam?
B:No. I think I will.
在这里,A用否定式,B若是认为能考过就应该用肯定式Yes。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汉英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提高学习者对这些内容的敏感性,使他们在注意语言熟练的同时,在实践中有意的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能对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作得体的选择。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问题,每个外语学习者都会遇到,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并直接影响到外语学习的成效,进而影响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向他们传授文化上的差异,这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魁京.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现象.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 外语研究,1992,2.
3. 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文化与交际[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黄国文.从以结构为中心到以过程为中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5. Buttjes, D & M. Byram. 1991. Mediating Language and Cultures[M]. Multilingual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