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议”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讨论、探究和解决尚未领悟的问题。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议议,动口、动脑并获取知识,有利于活跃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议”,一般是根据教学课型而定的。
一、新授课中议——“新”
新授课是以传播新知识为主的课,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因此,新授课中的“议”要突出一个“新”字,把握住新的知识点及新的技能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知识。
根据新授知识特点,新授课中的“议”一般这样安排:或在新授知识前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或在新授知识中议,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识;或在新授知识后议,让学生在议论中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揭题。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问:你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学习内容吗?(学生议论)最后回答:(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这个公式是怎样得来的?2铺垫。让学生阕读课本,用投影仪把三角形投影放大,通过数方格得知这个三角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把结果板书出来:
底高面积
6厘米4厘米→12平方厘米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数据进行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同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学生可能会猜想。底与高乘积的一半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数),有的想,有的猜,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我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3新课。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先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问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算?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4巩固。学生自学并完成例2,讨论:要计算三角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5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再次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三角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关。
(3)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的结果是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的面积。
恰当地进行新授前议、中议、后议。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消化新知识。
二、练习课中议——“精”
练习课是以巩固新学知识,培养和训练技能技巧为主要目的的课,练习课中的“议”要突出一个“精”字。根据练习内容的特点,或在一题多解时议。发散学生的思维;或在一题多变时议,聚合学生的思维;或在对比练习时议,区分知识的异同……通过议。配合练,使学生的知识能够转变为技能。如教学六年级总复习应用题时,教师出示:农场要收割小麦550公亩,前3天已收割165公亩。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收割完(用不同方法解)?我让学生看题后展开讨论相互补充,同学们列出了多种方法:
(1)用倍比法解:3x[(550—165)÷165]=7(天)。
(2)用归一法解:(550-165)÷(165÷3)=7(天)。
(3)用比例法解:设剩下的要x天收割完。则有
165:3=(550-165):x,解得x=7。
(4)用分数法解:3/165/550-165=7(天)·
(5)用方程法解:设剩下的x天收割完,则有
(165÷3)x+165=550,解得x=7。
练习中恰当组织“议”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有利于巩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周密性。
三、复习课中议——“理”
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新学知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为主要目的的课。复习课中的“议”要突出一个“理”字,即把新学过的知识进行疏理和系统整理。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或在知识归类时议,沟通知识间的内存联系;或在知识分类时议,掌握知识的各自特点:或在知识易混淆处议,排除学习干扰。教师要配合学生议,清理知识。理出一个知识系统。如复习比例时。我让学生分别说出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再让学生组织讨论:正、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它们又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讨论回答作如下板书:
通过复习、整理,学生能够根据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可适时让学生说说、议议。各抒已见,互相商讨,集思广益;优化课堂教学中“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知识的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