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标签理论谈高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2009-07-29 07:11黄永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7期
关键词:转化

黄永奎

摘要 标签理论发轫于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如何产生及其发展的理论。通过对标签理论及其效应产生机制的梳理,分析标签理论与高校后进生的关系及其影响,最后提出如何在“标签理论”的视角下开展高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以促进后进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标签理论;高校后进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 G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246-02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以社会学家贝克尔(Howard Becker)和莱默特(Edwin M.lement)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一旦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就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1]。因此,标签理论对高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1 标签理论与标签效应产生的机制

标签理论最早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逐步开始流行,到了70年代,该理论甚至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其代表人物为贝克尔(H.Becker)和莱默特(Edwin M.lement)。标签是社会(他人或社会组织)对一个人的性质所进行的界定,给这个人加上的一个身份证明。标签理论就是社会赋予一个人什么样的评价,这个人就可能潜意识地以这个评价来塑造自身。如果时间长久,此人的行为模式必将印证这个评价,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最后甚至使一个人滑入罪恶的深渊。给一个人贴上标签,必将产生一定的标签效应,其产生的机制如下。

1.1 标签具有导向作用

标签使人产生个人社会角色意识认同,从而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当一个人被认为是“好人”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这种社会角色是好的,这个人就会产生个人意识认同。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好人,决不能和坏人同流合污,这个人就会用好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当一个人被处以“坏人”这个社会角色,往往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很难改变,再加上别人的冷嘲热讽和鄙视,也许这个人就会自暴自弃,向着坏的方向发展。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本来想做个好人,但是在别人的鄙视下,甚至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于是这个人就会更加认同自己是个坏人,可能会再去犯罪。

1.2 标签使人社会行为发生偏离,产生“马太效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就有“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说法。在学校教育中,好学生喜欢和好学生玩,差学生则容易和坏学生混在一起。久而久之,产生分化,好的越好,差的更差,从而形成“马太效应”。

2 标签理论与高校后进生的关系及其影响

在高校教育中,标签理论也表现的尤为突出。踏入大学以后,因为各自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参差不齐,再加上社会的一些不良诱惑,促使一部分大学生沦为后进生,有的不仅学习差,而且纪律差,成为所谓的“双差生”。有的后进生整天沉浸于电子游戏,不能自拔。这些人可能不断地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斥责、同学的鄙视。这些同学可能会被人们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从此陷入困境和迷茫之中。由于受到标签效应的影响,有可能会越变越坏,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困境,扶上正道,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促进高校后进生的转化,必须重视标签理论产生的机制和效应,采取良性手段,根治弊病,促使这部分大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标签理论的效应对于高校后进生思想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一是标签理论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受到标签效应消极作用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极有可能会不健康或者发生扭曲,有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二是影响后进生与他人的关系。俗话说:“一个老鼠带坏一锅汤” 。后进生不能及时良性转化,有可能影响更多的学生向坏的方向发展,如果这样恶性发展,将会导致整个班级教育的失败。三是重视标签理论可以防止越轨者加入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一旦当事人被贴上标签,就极有可能加入越轨群体。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权威者对越轨者贴上标签,越轨行为也就不会被认定,越轨群体的强化作用也就自然失去了基础,那么以后的习惯性、复发性的越轨恶性循环也就难以发生。因此,如果重视标签理论,理解标签的消极作用,不去乱贴标签或在过程中弱化标签效应的消极作用,那么就可以防止越轨者加入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从而斩断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使悲剧不再发生。

3 以标签理论指导高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1 不要轻易给大学生贴标签

由于标签理论所产生的标签效应,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标签。尤其对于后进生,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切勿轻易给这些人扣上“大帽子”,如懒虫、没有出息的家伙、人渣、笨蛋等。有时,教师随口的话,可能会造成学生很沉重的心理负担,迫使学生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同。尤其是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尊敏感度,所以教师说话一定要留有余地,凡事不要说的太绝。对于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最好找这些学生私下单独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化。

3.2 不要给大学生贴消极作用的标签

好的标签,将激励学生不断地前进,不好的标签将会成为学生今后发展的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十句批评,不如一句表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常得到父母的万般宠爱,自我感觉良好,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老师给他(她)贴上一个坏的标签,对其心灵是一种打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要轻易为其定性。不要学生一犯错误,就马上认定这个学生就是坏学生、一辈子没有出息。一旦一个人被贴上了坏的标签,再加上舆论的压力,初级越轨者很可能就会走上“越轨生涯”。

3.3 审慎地对待学生的“初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学生出现“初次”,一定要审慎对待。对于好的行为,一定要抓紧表扬,进行鼓励,特别是在班会上。这样这个学生就会受到鼓劲,不断努力,不断前进,从而促使其偶尔出现的良好行为成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云:“优秀是一种习惯”。其实就是这样。如果对于第1次犯错,就大加批评,甚至辱骂,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接受不了的,也是对其发展极为不利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习惯要从点滴之处慢慢培养。真正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要只看此人偶尔1次出现的越轨行为,也不是听其夸夸其谈,而要目光向前看。《论语·里仁》中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要教育犯错的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同时教育其他学生决不能歧视他们,要鼓励这些犯错的学生树立信心,改正缺点,加倍努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4 对后进生永不言弃

后进生大多有自卑心理,觉得事事不如人。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这些学生,不能放弃这些人。教育界有句名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教育的语言和行为是否恰当。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反复教育,一定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5 对后进生要经常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当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对于后进生,心理上大多有障碍,如自卑心态、性格孤僻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要经常与这些学生沟通,了解其内心所想,疏通其心理障碍,使其健康发展。

3.6 给后进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了转化后进生,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在学校或班级举办的活动中,可以有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后进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有些后进生在学习、纪律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他(她)可能在娱乐、体育等方面有很多特长,让其发挥所长,是对后进生的一种鼓励,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信心去面对生活,使其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然后,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后进生可能就会抓住这次偶然的机遇,有所转变。

3.7 尊重后进生,对班里学生平等相待

由于后进生大多时常受到同学、老师的歧视,心理或许存在差异,因此更需要教师尊重他(她)们。一个好的教师会对班里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尊重后进生,就会给这些同学更多的信心去转变。

3.8 关心后进生,成为他(她)们的知心朋友

作为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关心这些学生的衣、食、住、行,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后进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后进生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老师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转化。

3.9 持之以恒,强化后进生转化的长效机制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转化后进生,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单靠一时的教育,1~2次的谈话未必有效果,所以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强化后进生转化的长效机制。逐渐使后进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慢慢扭转被动局面,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4 参考文献

[1] 陈彧.标签理论——一种社会工作理论的介绍[J/OL].中国社会学网,(2007-03-07).http://www.lddc2003.com/diaochalilun/shehuixue/2007/0307/442.htmL[Z].

猜你喜欢
转化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大学生外在压力的转化研究
引例浅谈导数应用中的转化策略
对小学副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的思考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