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普遍出现了回落,然而2008年陕西经济增速高达15.6%,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陕西县域经济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县域GDP比重首占全省半壁江山。陕西83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3506.6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位居前两位的神木县和靖边县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90.58亿元和254.03亿元,增速位居榜首的高陵县达到33.1%。24个区实现生产总值3188.8亿元,位于各区之首的雁塔区达到410.37亿元,增速居首的榆阳区达到26.5%。
壮大县域经济正逢其时
自2003年出台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来,陕西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步伐加快、总量持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县域经济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前不久召开的陕西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为主要任务,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全面提升劳务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步伐,推动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县域经济总量增加到全省GDP的60%以上,全面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袁纯清省长强调,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9年陕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农民增收系列工程,力争农产品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陕西规划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建设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入园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优势资源、劳动密集型和大工业配套产业。鼓励加快催生孵化适合县域发展的中小企业。而且从2009年起建立县域工业发展指标体系,对各县工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
另外,陕西还将继续搞好关中百镇建设,并按照同样的政策支持陕南、陕北各发展50个重点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投资80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8万公里,其中通村油(水泥)路1.5万公里。
事实上,陕西推动县域经济的决心不仅仅停留在这些具体的措施上,袁纯清省长还进一步明确表示,要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增加省财政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将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部分划归市县。对地方财政收入在3亿元以下的县区,将省级分成的工业企业增值税、所得税新增部分予以返还。支持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对摘掉贫困帽子的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保障其既得利益。
陕西省委党校经济研究所所长范增国表示,县域经济的核心是百姓经济,涉及工业大项目、农产品加工、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等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县域经济是各地乃至整个陕西实现经济转型的法宝之一。
而记者也了解到,目前陕西各市县域工业园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也开始初步显现。
三大区域县域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形成了由北至南依次递减的格局,十强县中陕北占据七席,关中有三县(市)入围,陕南没有一县入围。陕南的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制约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短板和瓶颈。因此,将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控制在—个适度的范围,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寻求一条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为陕西历届政府努力的主要目标。
对此,陕西省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仁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以来,按照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动城市群的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谋划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以陕南陕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两翼、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县域经济逐步呈现出三大区域各展优势、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而在智力资源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的关中县域工业优势开始日渐凸现出来。与此同时,陕北则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特别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工业化试验成功和工业示范项目的奠基,使得陕北县域经济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在强大产业支撑下,陕北迅速成为三大区域中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较为落后的陕南地区也形成了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的县域经济板块。
对此,陕西省常务副省长赵正永表示,陕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很清楚,三大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也都在逐步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陕北过去是依靠卖资源,但现在神木、府谷、靖边等资源大县正在实施三个转化战略: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在选择项目上把产业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环境等综合起来考虑。
“关中区域的定位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建设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赵正永副省长说,依托关中科技和人才优势,重点定位在高科技,以此带动县域工业化进程。
“而关中地带县域经济是陕西发展最为平衡的区域,可谓中坚力量,县域各项经济指标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在整个西部地区都是比较好的。现在又提出关中要‘率先崛起,应该说在陕西、在西北地区,这一带县域经济是最有可能率先崛起的地方。”赵正永副省长说。
“陕南因为地处长江水系,一方面在水资源上做文章,加之陕南的气候、环境,以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最适合发展中草药产业基地。”赵正永副省长说,陕南还要抓紧开发水电、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畜、茶、蚕、果等绿色产业。
而赵正永副省长也坦承,陕西县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思想观念方面的。“我们的思想观念虽然在逐步解放,但是与东部相比还是有差距。”
举全省之力突破陕南县域经济瓶颈
陕南是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县域GDP远远落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关中和陕北的差距越拉越大。陕南县域经济突破发展不仅关乎我省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关乎西部经济强省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没有陕南县域经济的突破发展,就不能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没有陕南的小康,陕西就不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著名经济学家、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分析说,陕南—没有关中那样国家级的工业基础,二投有陕北那样国家级的资源条件,三受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制约,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突破发展。陕南人民为南水北调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陕西有理由争取国家在政策支持、财政转移、水价返还、生态补偿等方面给陕南以更多的支持和补偿。他建议,在保护好中线水源地的前提下,陕南只能发展绿色产业,争取将陕南建成全国第—个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借鉴杨凌示范区的经验,采取部省共建、京(津)陕共建方式,加强国家和地方、用水地与水源地之间的互动合作。
也有专家建议将陕南纳入大关中经济区,有利于加快加强关中与陕南优势的互补合作,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国家建设项目落户陕南,接受关中地区的辐射,让关中率先发展带动陕南突破发展。根据地理区位,建立西安、渭南、宝鸡与商洛、安康、汉中之间的对口支援关系,让关中城市带动陕南城市更快地发展。中远期目标是将商洛市建成关中的东南门户和陕豫鄂毗邻区的中心城市,把安康市建成关中的南部门户和陕鄂川渝毗邻区的中心城市,把汉中市建成关中的西南门户和陕川甘毗邻区的中心城市。
专家建议,陕西应统筹全省力量,加大对陕南突破发展的支持力度。建议组建权威、高效的专门办事机构“省政府陕南突破发展办公室”,建立陕南突破发展基金,制定陕南突破发展专项规划,加强对陕南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立关中与陕南的对口合作关系,对陕南发展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和创业人才到陕南发展。
陕西县域经济有理由走在西部前列
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省长袁纯清对陕西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显得乐观自信。他表示,目前陕西县域经济的现状是开放程度低,生产结构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且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因而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小,而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陕西则显得更有优势。袁纯清表示,陕西独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潜质和工作基础,就是2009年实现13%增长目标的保证。
此前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亦表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目前正在加速向内需型转化。发展内需型经济有助于化解出口与消费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问题,这也正是陕西县域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好时机。
“中国经济可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景俊海副省长笑言,改革开放30年是东部沿海唱主角,城市经济唱主角,而随着以满足内需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逐步确立,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推进,可以肯定,未来30年西部必将在中国经济中领衔,而县域经济亦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景俊海副省长表示,陕西的县域经济在极强的资源矿产、科技人才、创新实力、地理区位等诸多优势合力效应的推动下,必将获得跨越式大发展,只要把握好机遇,未来30年,陕西必将从中国的地理中心逐步变为中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而对陕西经济的未来同样乐观的张宝通研究员也向记者表示,陕西东西向有亚欧大陆桥横贯,有贯穿我国南北的交通干线,区位优势致使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必然在陕西,陕西县域经济有理由走在西部的前列,尤其是资源丰富的陕北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必将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
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也认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上的差距则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吃饭”财政,温饱收入,城乡二元结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等。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中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面对的现实课题。
李垣教授表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企业产品和品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经济发展虽然滞后,但一般都具有资源秉赋优势。能否具有发展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各地从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秉赋和现有基础出发,在以资源为依托的基础上,确立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并能把握现代消费趋向,创新产品,不断适应和创造市场需求,从而在竞争中做大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靠市场力量推动做强特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