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胜会 庄宏芳
摘要:高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学段,无论是在学习对象、教学要求、还是在教材等诸多方面都与初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之间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失落感、人际关系不适应、学科分化现象日益突出。
关键词:初高中;学生;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33-02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高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学段,无论是在学习对象、教学要求、还是在教材等诸多方面都与初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二者之间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一、失落感的产生
对于每一位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过去多少都有些“辉煌”。他们在初中通常是班上的佼佼者,是教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而且,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大部分学生在班上或学校里常担任着一定的职务,心理有着较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支撑着他们的自我认同。而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再显得那么突出,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成为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普通学生,自然也就不再有初中时那种众星捧月般的美好感觉了。面对“落差”。大部分同学都能以一颗平常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有一小部分同学则很难摆正心态,自怨自艾,郁郁寡欢。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增强“免疫力”?
首先,应该提醒学生必须明确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优秀是相对的,没有人会永远是第一,你在小学时可能是第一,到了初中时可能是第十,而到了高中考到100名也很正常。
其次,做好班干部选举工作。笔者的做法是班干部必须由竞选产生,这样就给了每个同学一个平等的机会,即便最后落选,心里也不会太失衡,更不会怨天尤人。
二、人际关系不适应
有位学生在随笔中曾经写到:到了高中以后。原来的朋友都分开了,彼此很想念;而新同学又不想去交流,总是要别人问他或提到他知道的话题时,才说几句。有时说到一半便没人听了,不知是继续说好还是停下来,真是尴尬。于是以后就干脆远离他们,一个人独来独往,但又觉得很孤独。
其实,从生理的角度而言,^都有交流、渲泄、归属的需要,哪怕身处荒岛。也会自言自语或向花草树木倾诉。相当一部分同学处在“想与人交往,却怕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交往;渴望友情,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渴求理解,却不懂得去理解他人”的尴尬处境。当然,大多数同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融入到群体之中,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具有一定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因种种原因其“封闭心理”不断增强,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的根源在于自卑心理。因为原先在初中的时候,至少有成绩的光环笼罩着,而现在当学业的优秀不再,行为和心理上的营养不良便凸现出来。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然也就失去了主动和别人交往的勇气。
对于这些学生,笔者首先是帮助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然后帮助他们找到激励自己的榜样。比如有位女生因为自己长得胖,总觉得班上的同学看不起她,嘲笑她,所以尽量躲开别人的目光。笔者就告诉她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一个人能否活得有尊严,并不在于她的容貌,而在于她的内在品质。同时笔者建议她去关注央视的著名主持人张越以及她主持的节目。张越曾经为肥胖而烦恼自卑十年。现在的她。依然胖,但是第一眼引人注意的。却是她的自信乐观、坦诚开朗。她的笑很快乐,她的语言很真诚,没有人注意她的体型。因为她的语言、她的思想更有魅力。
其次。笔者会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总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交往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帮助自己找回与人交往的勇气与自信。
再者,笔者还努力创设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在语文课堂上,笔者让学生畅所欲言,并且给予及时的肯定。在日常生活中,笔者经常引用伏尔泰的一句话“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来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班级管理中,当班干部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笔者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当班干部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笔者总是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付出,再和他们一起寻找受挫的原因,指导他们制定继续努力的方案。甚至在家长会上,笔者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此外,学校组织的每一次集体活动我们都全力以赴以争取好的成绩。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足够的自信,而他们可以通过集体的成功分享到快乐。让他们感到为有这样的集体而自豪并且愉快地去面对挑战。
三、学科分化现象日益突出
高中教学任务比起初中要相对繁重很多,面对突然增大的学习量和繁重的作业。学生往往手足无措,难以适应,甚至会产生好象突然问什么都学不会的情况。而且有些学科在初中时十拿九稳,到了高中水平却飞流直下。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高中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迥异。初中阶段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侧重于形象思维;而高中更注重于抽象和理性思维,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并且要求学习方式也进行相应的改变——从机械性记忆向理解性记忆过渡,从分析问题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向全面性、发散性发展。但部分同学由于不能及时地适应这些变化,便出现了偏科现象或者是原有的偏科现象日益突出。
面对这些变化,学生会很苦恼,老师也会跟着着急,接着往往找学生谈心,提醒学生必须对偏科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集中精力加以改变,否则后果会很严重。有些老师甚至会搬出经典的“木桶理论”,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木桶装水量的多少不是由最长的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板决定。于是学生从此以后埋头苦读薄弱学科,可一段时间以后往往收效甚微,而与此同时其它学科的成绩却每况愈下,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有的学生擅长理性思维,有的学生擅长感性思维。
笔者的做法是首先告诉学生必须正视现实。然后告诉他上帝是公平的,在他为你闭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学生要做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把擅长的学科学得更好,在此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加强薄弱学科的学习。这样,如果把用来加强薄弱学科的学习时间投入到优势学科上,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虽然学生有缺点,但优点也很突出的时候,他的学习自信心会增强,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也必然会迁移到薄弱学科的学习上来。因为对于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能力都不是太大问题,重要的是信心。套用温家宝总理说的一句话,就是在学习危机面前,信心比金子还要宝贵。
所以,面对偏科学生,我们既要正视他的不足,更要发挥他的强项。毕竟历史上大部分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并不是他把自己的弱点弥补得多好,而是能否把他的强项发挥到极致。这方面刘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刘邦在总结自己能够成为皇帝的原因时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保护领土,抚恤老百姓。想方设法准备打仗的物资,我不如萧何;而带兵打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我比不上韩信。但是我能够识得他们是人才,更能够合理使用他们,所以我才百战百胜,有了今天的成就。这番话能够让我们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好转折教育,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与过渡工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也有助于他们尽快地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并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