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宇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
生:分过。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9块月饼和3个盘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解答?
生:把9块月饼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
师: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是平均分的,把9块月饼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3个。
师:那么我们把这种分法称为什么?
生: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课件出示4块月饼和2个盘子)
师:4块月饼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生:两个。
师:把1块月饼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出示1块月饼和2个盘子)
师:同学们你们出示几根手指啊?
生甲:老师我们出示不了。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乙: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点评:导入部分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认识二分之一。
11/2的意义。
师: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月饼会被分成什么样呢?
生:一块月饼会分成一样大的两半。
师:这两半月饼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大家知道了“1,2”,那它应该怎样写?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一”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2涂一涂,折一折。
师:在今天这节课里,老师在学具袋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常见的图形,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来折一折,找出它的1/2,涂上阴影,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
生甲:我用的是长方形纸片,对折就是1/2。
生乙:我用的也是长方形纸片,是这样对折的,也是1/2。对折就是平均分开。
生丙:我用的是正方形。
生:我用的是圆形。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1/2,现在想一想。你认为1/2表示什么意思?
生甲:我觉得“—”表示平均分开,2表示有2份,1表示1个大长方形。
生乙:我有不同意见,2表示平均分成2份,l表示2份里面的1份。
生丙:“一”表示把一个大长方形平均分开,2表示平均分成2份,l表示2份里面的1份。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非常好。经过研究我们明白了:“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1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1表示2份里面的1份(而不是l张纸片)。1/2就表示把一张大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涂出了其中的1份。
点评: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丰富了学生对1/2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可以是1块月饼、1个苹果,也可以是1个图形,深化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阶段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二)认识几分之一。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了1/2的意义。你还能说出几个像1/2这样的分数吗?
生:1/2,1/4,1/6,1/8……
师:你还能像折1/2那样利用手中的纸片折出这些分数吗?试一试,再挑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任意折一折,涂出它的几分之一,写出这个分数,思考你是怎么折的,并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折了一下,也涂出了其中的一份:哪位同学能写出一个分数并说出它的意义呢?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的意义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好几份,取出其中的1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出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就是1/()。
总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运用教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感知“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再有目的地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要求折出不同图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后面设计的巩固练习,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离不开平均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分数的意思。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3本节课,既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既动口、动手,又动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课改新理念
(责任编辑武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