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流行音乐流行轨迹探究

2009-07-22 03:35
商情 2009年7期
关键词:轨迹流行音乐高校

李 璐

【摘 要】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发展,高校的大学生一直是认知的先行者和消费的主力军,本文探究了30年来流行音乐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轨迹。

【关键词】高校 流行音乐 轨迹

流行音乐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海的20世纪20年代,当时那里是中国商业发达的大都会、文化艺术中心,又是殖民色彩浓厚的“十里洋场”,这种环境为流行音乐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但这些音乐大多带有西洋味道,旋律甜腻缠绵,这对正值抗日救亡生死关头的中国显然不合时宜,所以并不能真正在民众中流行。后来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这些音乐移至港台发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港台流行音乐重返大陆,从此揭开大陆流行音乐时代的序幕,高校大学生一直是流行音乐认知的先行者和消费的主力军。

一、禁止、地下与开禁、公开(80年代以前)

60年代中期大陆开始文革,一切艺术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文化娱乐。1977年大陆恢复高考,有了文革后第一界大学生,1978年文化娱乐也开始解禁,80年代初,半导体收音机、电唱机走进普通家庭,电影院里人头攒动,李谷一、关牧村等歌唱家演唱的歌曲和一些电影歌曲开始在大众中风行,如《祝酒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边疆的泉水清又纯》、《乡恋》等歌曲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些音乐虽然已经运用了未来流行音乐的一些元素,但主要还是用传统技法创作和演唱的,因此把它们叫“群众歌曲”和“轻音乐”更合适。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开始偷偷在宿舍里听邓丽君、张帝的歌,但由于极左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它们并不能得到大众认可。77、78界的大学生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偷着跳交谊舞,而李谷一用气声演唱《乡恋》,苏小明在《军港的夜》里唱“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而不是保卫祖国,都被扣上了“黄色”的帽子。后来程琳、朱晓琳两位童星翻唱邓丽君的歌,才使这些歌曲逐渐被大众接受。稍后,《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台湾校园歌曲以清新健康的风格打动了大陆听众,凤飞飞、刘文正、齐豫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港台风自然成了高校流行音乐的第一潮。

二、风潮涌起、轰轰烈烈与曲折徘徊、迷茫困惑(80—90年代)

1984至1985年间,电子舞曲、迪斯科舞曲在大陆掀起热潮,大陆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流行音乐时代。1986年是中国大陆原创流行音乐划时代的一年,百名歌星演唱《让世界充满爱》改变了人们对流行音乐即痞子音乐的印象,人们开始对它有了一个折中的称谓“通俗音乐”。这一年另一首代表作是崔健的《一无所有》,它标志着摇滚音乐在大陆诞生,但一开始人们对它更多表现出的是惊异和不理解。后来随着《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不是我不明白》等作品相继问世,1987年崔健在高校中获得了第一批拥护者。

1989年齐秦的《狼Ⅰ》和苏芮的《跟着感觉走》的出现,很快征服了几乎所有的青年学生。齐秦成为80年代末青年学生的流行音乐偶像。说起流行音乐偶像,其实早在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费翔因《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的演唱和他特有的混血的形象,无疑成为中国青年学生的第一位流行音乐偶像。但齐秦的形象更符合现代都市青年学生,他的歌已经开始偏离传统而向着“现代化”发展,那种反叛的、迷离的、忧郁的形象正是青年学生所追求和向往的。90年代初开始,大陆大学生逐渐熟悉了谭咏林、张国荣、张学友、庾澄庆、林忆莲、孟庭苇、张雨生、童安格、郭富成、黎明、刘德华、周华健等一大批的港台流行音乐偶像,港台流行音乐从此在大陆流行乐坛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三、新生代与后现代(90年代后)

在“港台风”第二次狂潮下,大陆原创歌坛并没有停滞不前,摇滚乐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北京成为中国摇滚歌手的聚集地,1990年“ADO”、“眼镜蛇”、“呼吸”、“黑豹”、“宝贝兄弟”、“自我教育”六支摇滚乐队在北京首体举行了“1990现代音乐演唱会”引起极大轰动,后来“黑豹”和“唐朝”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1992年,艾敬的《我的1997》、《流浪的燕子》成为大陆最早有大规模媒体“炒作”的歌曲专辑;毛宁和杨钰莹成为大陆最早成功“包装”的流行歌曲偶像,大陆的流行乐坛进入了商业时代。以现代都市生活为题材的“都市民谣”开始风行。那英、田震、陈明、白雪、李春波、黄格选、林依轮、孙悦等歌手成为“都市民谣”的代表。大学生在对“港台风”和“摇滚乐”的痴迷中,对“都市民谣”有选择的接受着。像《雾里看花》、《好大一棵树》、《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祝你平安》等歌曲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

1994年两盘《校园民谣》和《没有围墙的校园》专辑在大学生中迅速掀起一股“校园民谣”风。它们大多是由北京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创作和演唱的,歌曲十分贴近大学生的心声,如《停电的晚上》、《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等,完全是大学生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但后来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市场利益的驱动,一大批商业制造的“校园民谣”跟风出炉,这些风格雷同的产品最终捣了大学生的胃口。失去了“校园民谣”,大学生很快又回到了“港台风”的包围中,而此时“港台风”已经更新换代了,出现了一批更后现代,更国际化的歌手,像张惠妹、张信哲、陶喆、莫文蔚、谢霆锋、周杰伦、孙燕姿等成为90年代中后期至今天流行乐坛的代言人。同时大陆的流行歌手也出现了“花儿”乐队、“羽?泉”、朴树、孙楠等新的都市流行歌曲代言人。90年代末,动感十足的日本、南韩音乐开始影响大陆的青年,并在1999年形成“韩流”,出现了“新新人类”和“哈韩族”。

21世纪初,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大陆流行音乐。2000年,网蛙音乐网、365音乐网、红色B52音乐网等专业网站相继开通,年轻人不在像过去买磁带、买CD,而是直接通过网络欣赏、下载自己要的流行音乐。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音乐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它使得网络流行音乐进入主流市场。大学生自然又是这一潮流的引领者,网络同时还满足了大学生创作流行音乐的要求。199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导航测控专业大四学生郝雨,创作了一首说唱风格的《大学自习室》,通过网络在大学生中流行。时至今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得流行音乐最主要的渠道。

除此之外,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欧美流行音乐一直在高校有很大市场。60年代的西方民谣;70年代的卡彭特兄妹的歌曲;80年代的麦克尔•杰克逊、保罗•西蒙的歌曲;90年代至今的披头士乐队、四兄弟合唱组、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莉、席林•迪翁、布兰妮、珍妮佛•洛佩兹等人的歌曲,还有一些融合了古典与流行元素的音乐,如克莱德曼的钢琴曲、雅尼、班德瑞乐队的乐曲、恩雅、莎拉布莱曼的歌曲、陈美的提琴曲、神秘园等等都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

至此,从以上对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高校流行的音乐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它有着与社会大众中流行的音乐并不完全相同的轨迹,两者既有重合又有分歧。港台流行音乐在高校的流行是贯穿始终的;高校同时也是欧美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主要集散地;逐渐走向成熟的大陆原创流行音乐越来越多地被大学生们接受;而在社会中曾经有广大市场的西北风(1987年)、囚歌(1988年)、“红太阳”歌潮(1991年)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644.

[2]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89.

[3]沈汝发.且行且歌:“流行音乐与青少年成长”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3,(1):27-33.

[4]吕杰.嵌在青春的日子里:大学生与流行音乐,中国青年研究,2003,(1):6-11.

作者单位:李璐,女,1973年出生,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轨迹流行音乐高校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浅谈求轨迹方程中的增解与漏解
无从知晓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捕捉物体运动轨迹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