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燕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基于Blog技术的新的教学模式,争取在教学观念上有所更新,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
【关键词】Blog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模式变革
1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
1.1各大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许多高校目前的计算机课程一般都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讲授完知识点后,再安排课时让学生到机房上机。但是由于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间隔了一段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重难点,学生无法及时操作,在实验课上,学生疑惑很多,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
1.2目前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院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在2005年9月以前也一直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机房操作的教学模式,之后改为在机房授课,在机房操作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无法及时操作重难点的问题。教师边讲边做,学生边做边学,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也愈加明显。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的时间相当有限,下课后就没有更多的机会得到老师的辅导。许多学生希望在课余时间也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于是,电子邮件、BBS和ICQ就成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交流的渠道。在Internet和Web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经与网络这一大环境息息相关。继以上提到的这几种交流渠道后,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网络交流形式,并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这就是Blog。
2 什么是Blog
Blog简单来说是“ Weblog”的缩写,中文把 Blog译为“网志”、把写 Blog的“Blogger”译为“博客”。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它于2000年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2002年8月,“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开始在国内全面引入Blog概念和理念,并给它正式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博客”。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研究Blog,加入到“教师博客”的行列。
3 Blog的特征
3.1快速申请,使用简单
在外在形式上,Blog是个独立的站点,相当于是一种个人主页,你只需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申请到一个属于自己的Blog空间,并方便地发表观点或评论,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形象。只要“会上网打字,就会Blog”。
3.2既开放又私有,交互性强
Blog是属于个人的私人空间,你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公开发表评论,而且能将评论保留在自己的网页上。凭借Blog所特有的trackback机制,Blog还会自动记录下别人对你文章评论的简要信息,比较方便地提示你有哪些人引用了你的文章。与BBS相比,Blog是一种更加灵活、更为个性化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形式,兼具开放性、私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3.3可订阅、易管理
Blog是易于管理的个人电子出版系统。你可以自由地记录、发布和更新,也可以方便地对文章分类管理。如果你只对某些Blog上的“计算机教学”专题感兴趣,则可以通过Blog或相关工具(如新闻阅读器RSS reader)进行选择性的订阅。
国内教育界已经有人提出要以Blog作为主要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Blog已经成为继课件、资源库、教育主题网站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之后的一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
4 Blog技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整合
4.1便于交流
Blog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作为个人的网上标识,Blog或记载了某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要求、教研情况,或展示了某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兴趣爱好、思想状况。通过订阅查看这些Blog,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当然,这里不会涉及个人隐私,因为Blog的本质就是思想共享,而且Blogger亦可对自己Blog中的部分内容设置访问权限。另外,Blog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问题答疑。师生在Blog中开放式的交流,既可以对其他学生有所启发,又可以得到其他教育人士的相关评论和帮助,而且由于交流被及时记录,便于日后反思和评价。特别是通过Blog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信息资源的重用。
4.2达到教学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基本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获取、分析、应用、加工信息,为其他课程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我院学生每年都必须参加海南省高等院校计算机统考,利用Blog的简单技术,由学生自行完成在互联网上搜索历年的考题,今年的考试大纲,复习方向等信息,并将信息进行筛选,最后汇总在一起等一系列工作。这样不仅方便了日后的查询,还可以将其提供给他人分享。经过一定积累,学习者可以在阅读自己的Blog过程中进行复习或思索,从而得到更多的体会和启示。这样的过程不断持续下去,就形成了一个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
4.3促进团队精神的发展
从组织形式上分,Blog可分为个人Blog和群体Blog。例如PowerPoint软件这一章节的学习,重点是要学会演示文稿软件的制作和编辑,安排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完成一个作品,最终进行评选。在群体Blog中,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小组在创意和制作技巧上进行讨论,最终完成作品。由老师将各小组作品链接到班级Blog,并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评比。为了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各小组成员必定齐心协力。总之,学习者要参与Blog,必然要与其他人打交道,由于学习者之间可能会在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如何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发展。
5 Blog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虽然Blog的使用非常简单,但还是要求使用者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机使用的能力,而《计算机文化基础》本来就是针对计算机零起点的学习者,那么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矛盾。什么时候给学生灌输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念才最为合适,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可否认,Blog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建构主义学习工具,它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认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四大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中显示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信随着Blog技术功能的不断强大,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以及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的不断完善,两者之间一定能够达到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晓莉等.《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郑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
[2]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计算机教育,2004.
[3]于斌. Blog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