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讲授定时,当否?

2009-07-22 10:12代保民
中小学管理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型讲授名校

代保民

当前,国内一些名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大胆尝试,把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及训练等都划分了时间段,严格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比如: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允许超过10分钟。一些学习者回到学校后,也依照名校的做法,严格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并把这种做法作为一种先进经验来推广。

笔者以为,这种给教师讲授定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教师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不同的教师在个性、气质、观念、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的调控等,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对于同样的内容,甲教师可能只需要讲授2分钟,而乙教师则需要讲授5分钟。

教学目标是共同的,但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适合所有教师的最优方法。这种差异性是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形成的前提。给教师讲授安装“定时器”的做法,无视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侵犯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

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千差万别,这种差别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进程也应该有所不同。给教师讲授安装“定时器”的做法,无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3、不同课型之间存在差异性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适合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有的课型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有的课型适合采用讲授法。不分学科、不分课型,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限定教师的讲授时间,显然有违教学规律。

4、限定教师讲授时间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织在一起,我们很难明确地将二者区分开来,更难精确统计教师在一节课上讲授了多长时间。难道让教师一边上课,一边拿着秒表统计时间吗?如果硬性要求教师一节课只能讲授多长时间,那么教师为了达到该要求可能会尽量少讲或不讲,其结果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学校文化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结合自己教与学的实践而形成的课堂教学实践智慧,它带有区域性、适切性、实践性3大特点,体现了教学规律共同性与教学实践差异性的结合。许多效仿者过多地看重教学经验和模式的共同性,忽视了教学实践的差异性,生搬硬套的结果是东施效颦。

学习名校的优秀经验和模式,要研究这些经验和模式的内涵、构成,要了解这些经验和模式的操作流程,但更应该研究的是这些优秀经验和模式背后隐藏的信息:这些优秀经验和模式是如何形成的,这些学校的“原点状态”是什么,这些经验和模式是否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规律,这些学校的师生为什么乐于接受,其发展变化历程是怎样的……学习名校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核心是学习这些优秀教学经验和模式所隐含的科学而高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而不是教学经验和模式本身。况且,一些名校给教师讲授进行限时的做法,是为了改变过去教师过于注重讲授的倾向,其形式意义大干实质意义。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有的学校给教师讲授定时,如果是要求教师研究教学艺术、注重教学效率,那么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用这个“定时器”去评判教师之优劣高下,则是不可取的。

(编辑林飞)

猜你喜欢
课型讲授名校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