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本真 接近教育的本质

2009-07-22 10:12
中小学管理 2009年7期
关键词:本真领导力

张 葳

[摘要]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吴宝文校长历经三校,都以科研为抓手推动了学校发展。吴校长之所以会与科研结缘,是凭借着生命的本真状态,触悟到科研是实现她教育思想(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最佳平台,并因此紧抓不舍,做出了一番业绩。吴校长科研兴校的成功,是她朴实、真诚、自然地做人的成功。

[关键词]人的品性;本真;领导力;科研兴校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24-04

前不久,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吴宝文校长召开了办学思想研讨会。她发言的题目是:“特别做科研,实现校长领导力”。毫无疑问,“特别做科研”是吴校长得到各方认可的办学特色。而在现场,更令笔者感动的则是她的学生、同事、老领导、老同学对其人品的由衷赞美:“宝文校长人太好了!”……这让我鲜明感觉到吴校长走上科研之路背后的东西。

那么,如何解读吴宝文校长“台前”与“幕后”的一致性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

吴校长都做了些什么?——对吴校长科研三部曲的解读

吴校长的所为非常突出:无论听她的报告、看她发表的文章还是研究各方对她的评价,每个版本都凸显着同样的主题:“科研兴校三部曲”:

第一部曲:“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

1991年~1995年,吴校长在北京昌平巩华中心小学担任领导期间,参与了中央教科所陈云英博士主持的“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课题研究,历时5年。参与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学生健康发展——学校3名弱智儿童全部合格毕业,其他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快速成长——实验教师张丽珍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被评为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级教师。学校名气大增——多次举办市区级现场会,经验在全国推广。吴校长从中获大益——尝到科研甜头,对科研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积累了科研经验;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

第二部曲:“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

1995年~2005年,吴校长在北京昌平二毛学校当校长的10年间,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相继引进十余项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实验研究”项目,“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研究”,“全纳课题研究”,“分层评价课题研究”……学校做这批课题的最大收获是:带出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到2004年,学校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已发展到30人,占任课教师的50%,这个比例高居全区小学榜首。

第三部曲:“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从2005年至今,吴校长任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校长。她在了解学校现状和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整体构思学校的发展规划,在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品牌特色、发展总目标的基础上,自主、独立地确立了校本的科研课题:“以尊重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3年多过去了,独立做科研的硕果开始显现:在总课题的统领下,学校分项研究深入,整体推进,品牌特色日渐鲜明;同时,学校的办学经验走上了国际交流的讲坛。

这就是吴校长的所为。在近20年的领导经历中,吴校长每到一处都靠科研兴校,科研被她越做越大,越做越有质量,越做越为我所用!

吴校长的所为“特别”吗?——对吴校长“特别做科研”之“特别”的解读

吴校长的所为,乍看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因为目前在中小学,重视科研的校长大有人在,靠科研兴校的也大有人在。但细细咂摸,却感觉其中还是蕴含着“特别”。我所理解的“特别”可以是指别人没做过的,你做了的“出新”之“特别”;也可以是指已有之事你能做得比别人宽、深、久、形式新且动静大之“特别”。吴校长当属后者。吴校长的“特别”就在于:历经三校,无论走到哪儿,她都靠科研推动学校发展,更重要的是她还“亲自做”科研!——“每一课题从最初的立项开题,到研究过程中的听课、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到最后的结题,我都全程参加”。这与许多校长挂名科研,实际上是由教科室主抓、教师做有大的不同。

吴校长的“亲自做”,起码带来了3大好处:

第一,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这是科研提升研究者素质的应有之意,在此不细述。

第二,直接服务于学校管理。以管理者的身份“亲自做”科研,就有了影响、把握、掌控学校宏观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在科研的第一部曲中,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本是一个小众化的科研课题,似乎不具有普遍意义。但是,普通学校中存在的“后进生”教育难题却是普遍现象。发现其中的联系,将弱智儿童教育中的“分层教学”、“不良行为矫正”等成果,迁移到普通班对“后进生”的教育中,就有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普遍意义。将科研成果迁移并落到实处,是管理者分内、方便、又十分自然的事情。又如:在科研第二部曲里,吴校长自觉地把第一次做科研获得的“科研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认识,化做学校管理层面的整体追求:主动引进多项科研课题,用课题把教师都“装进去”,从而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改变行为、获得专业发展,最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学校发展。在科研第三部曲里,管理者索性大大方方地走到前台、由上而下地直接自主立项搞起了科研——整体构架、主动规划、征集志愿者……吴校长的科研越做越挥洒自如,学校也越来越因此受益。

第三,形成自己独特的领导力。“亲自做”——校长身先士卒、置身科研的最大好处,就是悄无声息、不着痕迹地将自己的目标追求与做事方式等,展示并传递给教师。这种把自己与员工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视自己为激励者、协调人或沟通桥梁的习惯,对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起了关键作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校的领导:“领导的身体力行是无声的、最美的语言,领导的率先垂范是最有效的约束。你的真诚与正直,勤奋与实干,如同标杆树立在教师心中。久而久之,他们会以此衡量自己、约束自己,并心甘情愿地跟随你去创造一个个奇迹,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吴校长称这种领导力为“小火慢炖”。炖肉时只有火小,才能让各种调料的滋味慢慢浸入肉中,学校管理亦如此。她认为:“学校管理中的‘小火,指的是校长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全力支持、对教职工生活及专业成长的真诚关怀、对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教师的真情鼓励与帮助、对遇到挫折教师的及时疏导和细腻抚慰;‘炖,指的是一同工作、一同研究;‘慢,体现的是引领、浸润的过程。”“在‘慢炖的过程中,我运用‘小火的功力:用课题凝聚人心,用课题带动人气,用课题引领人行。

有了人心的凝聚、科研的人气,就有了启动行为变化的动力、工作投入的基础、打开局面的平台。结果,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渐变,学生在研究中成长,学校工作被悄然推动。”吴校长的领导力就是在这种慢工浸润中实现的。

吴校长的“亲自做”,给了她“科研能兴校”的直接认识与体会,赋予她坚持做下去的底蕴和自信,更赐予她用科研管理学校的方法和能力。也正因此,我们说吴校长是在“特别地做科研”。

吴校长为什么能“特别地做科研”?——对吴校长科研之路的解读

吴校长的一位老同事曾经用这样的语言形容她:“她像葵花向太阳,啥时都这样,永远一心向学校;她像蜂蝶逐花忙,到哪都这样,永远勤奋不疲倦;她像头雁领队行,处处都这样,永远奋飞身先行;她像日月照大地,对谁都这样,永远真诚又善良……”

其实,吴宝文校长是个极其朴实又单纯的人。初见吴校长,她那真诚自然的谈吐、发自内心的笑容、专注倾听若有所思的神态都给人以“清澈见底”、朴实自然的印象。她几十年重要的生命经历,用两个字即可概括:学校。即从学校到学校,再到学校。第一和第二个学校是指从小学一直念到师范学校;第三个学校是指,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在学校工作了。朴实与单纯,是指其生命处于一种本真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与客观规律最为接近的状态:无框架、少负担、不刻意、勿掩饰,只追随着心性。它使触摸本质变得直接和轻松,犹如《皇帝的新衣》中不说谎话的孩子,脱口就会说出真相。吴宝文校长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纯朴实在中透出的本真。

生命的本真状态,使吴校长对事物的感觉与理解比较直接。比如:她对怎样做个领导干部的理解就是:“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她对小学做科研如何校本化(为学校发展服务)、如何坚持下去的理解是:“必须通过科研,把教师‘装进课题里,让教师与课题一同发展”。“开展课题研究绝不能在工作之外,另加一勺油。只有将课题研究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够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取得研究的实效”……

生命的本真状态,使吴校长对是非的判断、进退的抉择都相对容易。当一名8岁的双重残疾(智力和听力障碍)的儿童站在她面前时,学校有没有条件收、收进来以后怎么办、这种特殊教育会给普通班的教学带来什么麻烦和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在她那里似乎都不再是问题,她很快便作出决定:收进来!此时,她遵从的是人性的善与爱,想的是尽教育者的本分。

那么,吴校长是怎样追随着心性,“特别地做科研”的?

1988年,吴宝文走上了学校的管理岗位,那时,她对管理理论的了解和对管理实践的把握都是极其有限的。但凭着多年当教师的经历,她感悟到学校管理就是“应该抓教师,抓队伍建设”。调到二毛学校后,面对环境差、底子薄的局面,她对自身优劣势和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握是:“找关系、要钱都不是我的长项……还不如先发挥自己的优势,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涵发展上。如果教师队伍的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上去了,还怕没人来锦上添花吗?”

——尽教育者本分,在偶然中与科研结缘。

当年,当智障儿童站在她面前,“望着愁容满面的家长,看着孩子可怜的样子,教育者的本分与责任使我无法、也不能拒绝。”当昌平区教委把“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课题放到巩华小学时,吴校长对教育科研的价值与意义并没有特别的认识,对做什么、和谁做、怎样做、如何自主选择等都不太清楚,但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吴校长还是被动地迈入了科研之门。但是,被动中还有一份对“学校教育应该遵从科学规律”的认可:“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总会有好处,还有课题组的老师上门指导,机会多好。”

——相信眼睛,咬住“甜头”不放松。

一个课题做下来,吴校长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而最具发展意义的是:学校由此逐渐形成了“在研究中工作”的文化氛围,教育科研这一抓手带起了教育内涵发展的诸多方面。这与吴校长已有的内心追求正好契合。当吴校长发现科研课题是做好学校教育的最佳途径时,她就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聚焦于科研。于是,相信眼见的事实,更遵循内心的追求,吴校长咬住科研的“甜头”不再松口;又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屡试不爽。

——单纯专注,“真的做”并“做真的科研”。

吴校长是在“真的做科研”。她从一开始就领着教师一头扎了进去,数年如一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她都有板有眼。通过“真的做”,教师与学校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时,她自己也十分自然地“走进教师、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凝聚教师,实施教育思想的引领。”

吴校长也是在“做真的科研”。她单纯而专注,心无旁骛,一丝不苟。少琢磨人、多琢磨事,没有左顾右盼,不装样子点到为止,不为外界的功利所困惑,也不为“借题发挥”而绞尽脑汁,更不为“一箭双(多)雕”而搭上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做真的”,促使她主动学习、深入思考,从而进入研究状态。而研究性地做事情就容易形成思想;有了思想,也就获得了领导学校的基础。

——“一根筋”投人,持之以恒做出来。

吴校长先后主持参与了十余项课题研究,每一个课题都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撑。校长要想引领教师进入,首先自己得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一个做惯了具体工作的农村小学校长来说,困难与阻力是可以想见的。但吴校长对认准了的事义无反顾,以纯粹的热情“一根筋”式地投入其中。遇山开山、逢河架桥。不会的,她就学——虚心坦诚;遇“框架”或阻力,她就破——心无芥蒂,较少顾忌;没有的,她就建——随时调整,创新不断。在吴校长办学思想现场会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了厚厚的十几本字迹工整、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或反思日记。那是她用心做科研、“一根筋”投入与坚持的最好见证。吴校长用自己的坚持带动了团队的坚持,以至最终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研究性地做教育。“一根筋”地做科研,在朴素中透着点古拙,然而正是这种守拙与坚持,彰显了吴校长对怎样做教育的理解:教育要遵从科学、寻找内在规律,教育是慢工夫,教育需要坚持,容不得急功近利。

——唯真求实,不放过真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如果吴校长只有上文讲的那些特点,那她不过是个中规中矩的“听话”的好人。而吴校长生命的本真中恰恰有着最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思考,面对自己的真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在巩华小学搞科研时,吴校长虽然只是被动地“一题引入”,但因心里装着学校普遍存在的“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所以她能及时发现其中的联系,主动迁移,着手应用。

在二毛小学搞科研时,吴校长在“多题引入”中,时刻不忘“以课题管理为核心,借课题实施科研引领,用课题渗透各个领域,通过科研辐射全局,带动全体,锤炼骨干,提高质量,发展学校。”她开始探索着“穿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了。

在昌盛园小学,吴校长已经能够针对这所百年老校教学设备好、师资水平高、社会关注度强的特点,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文人相轻的毛病,自主独立地确定研究主题,在“一题统领”下,分项研究,整体推进,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这时的吴校长已经是在“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了。

实际上,吴校长始终是在“借科研课题之履,走学校发展之路”,“随时化课题研究为本土实践,研究并解决着自己的问题”。所以,她才会干出学校特色,活出自我风采。

善良、本分,专注、单纯,求真、求实,这些朴素的元素,凸显着她生命的本真,引领着她做正确的事情,正确地做事情。

吴宝文的质朴与单纯,是她获得成就、生发智慧的源泉。她的大智慧,就在于她“不懂”得那么多,也不了解那么深。她以纯朴应对深谋、以简单应对复杂、以自然应对刻意,一切都循着本性,自自然然,顺理成章。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悟道,在做中明理,在做中求变。最终,以生命的本真接近教育的本质。

一个以生命的本真做事情的人,无论借助什么平台,以什么方略办学,都能最终走向成功。吴校长即使当初没有遇到什么课题,也会凭借着生命的本真和进取精神,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接近科学、走向成功。校长办学的切入点,可以有诸多的不同,但无论借助什么平台、采取什么方式,最终挥洒的都是人的品性和独特的生命经历所赋予的个性。进而言之,领导力的核心,其实应该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仅是怎么做事的艺术;最终决定领导者能力的,还是一个人的品性与素养。

让我们相信生命本真的能量,以生命的本真,接近教育的本质。

(编辑孙金鑫)

猜你喜欢
本真领导力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领导力21法则》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领导力21法则》
固守本真方可流芳百世
领导力的名与实
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