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苹
[摘要]校长的“特别”的基础是校长的“优秀”,“特别”和“优秀”中蕴含着校长的领导力。优秀校长的领导力需要专业研究者与校长一起“明察”。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校长作为生命体与学校组织作为生命体在经历共同的遭遇中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校长们在寻求教育本质中发展着“教育”的领导方式,实事求是是这些校长的“特别”的思想根源。建议在“特别”处、在“还原”中研究中国各地的校长的领导力。
[关键词]名校长工作室;校长领导力;特别;还原;明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04-07
作为“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的项目负责人,我一直在思考: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名校长工作室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了,因此项目负责人必然面对如何继承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继承是为了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对继承的内容有所反思,而反思的方向毫无疑问是要提高名校长工作室工作的有效性。要提高有效性,就要反思通常的“惯例性”做法的合理性,反思通常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本文所呈现的就是我们对名校长工作室诸多工作中一个方面的反思、研究和发现。
研究的提出
▲从“名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怎么开”开始思考
提到“名校长”,许多人就会联想到要开办学思想或实践研讨会。我读过不少校长对办学思想和实践的总结,也参加过一些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实践研讨会。参加多了,就对会议形成这样的感觉:目的重在宣传,模式基本接近,意义发掘有限。批评容易,问题是有何建设性的建议?建议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而应该从规律出发,抓住关键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怎样抓住这个问题呢?还是从被会议凸显的印象开始反思吧。
▲在会议的凸显处反思被遮蔽的需要研究的问题
这些总结和会议往往给我留下一些凸显的印象,而恰恰是这些凸显的印象总使我感觉它们似乎遮蔽了什么。
大致的感受是,优秀校长们的优秀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有仁人之心,都极富敬业精神,都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都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们的品格与境界常常令参加会议的人深受感动。在研讨会上凸显的往往是校长高尚的品格,是人们的感动,感动往往成了研讨会的亮点。我也常常被深深地感动。这种感动的意义是重大的,教育的最高的意义就在于人对人在人格上的影响,而感动是影响的最高状态。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一定要感动人!但问题是,优秀校长的魅力仅仅是人格上的令人感动吗?不,还有他们在做事中随时挥洒的智慧。于是生成问题1:这些智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果不对校长的智慧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总结,对校长的研究就难以真正深入。
在研讨会上凸显的还有校长办学思想和实践的系统性。系统性体现的是校长和全体教师的不断求索、不断积累和学校的成熟度,也可以说是校长成熟的标志。但问题是: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作为“前台”的工作总结的系统性遮蔽了作为“后台”的形成办学思想过程中校长的个性化的探索。于是生成问题2:校长的个性化的探索之路是怎样的?
在研讨会上,虽然提的是办学思想,但实际上凸显的主要是教育思想。例如:生命教育、快乐教育、和谐教育等。但校长研究的对象始终应该是两个方面:教育和管理。办学思想应该是由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或者说领导思想)构成,但后者常常被遮蔽了。于是生成问题3:校长的领导思想是什么?
在研讨会上,往往会凸显校长所做的许多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事。于是生成问题4: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不同?校长又是如何通过这些事成功地领导了学校?这些往往是与会的校长们更加关注的问题,但却缺乏深入的分析。
▲在两位校长“特别地做事”的冲击和启示下产生的假设和一个研究课题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在学校连续召开了4位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我参加了其中的数学特级教师谷丹、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亲身感受了中学教师的“大思想”。更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刘校长在李家声老师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今天许多教师不敢谈自己的教育思想,更不敢谈成为教育家……这实在是一种精神桎梏……因此,我们举办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精神上的桎梏,走出思想上的误区,给老师们以更多的创造的胆量与自信,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共同研究探索的学术氛围。”
北京昌平区昌盛园小学校长吴宝文在担任昌平二毛小学校长期间,通过10年的努力,使学校教师队伍拥有市区级骨干教师30余人,占任课教师的50%,这个比例与全区各学校相比,高居榜首。到了昌盛园小学之后,不到3年的时间,她又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发生了很大改变。是什么使她所领导的每一所学校都发生如此喜人的变化?当然,有大爱、有敬业、有人格魅力。但她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她有什么“特别的招”?和她交流之后我发现:她是通过“特别地做科研”而实现了对学校的成功领导。
两位校长都是在做事上体现了“特别”,其中既包含了“做特别的事”,也包含了“特别地做事”。
“做特别的事”,即做一些一般人没有做过的事。据我的了解和理解,刘长铭校长在学校如此隆重地、成系列地召开本校教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算是“做特别的事”。“特别地做事”,即优秀校长往往能够把大家普遍认为重要但不见得人人能做好的事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做好。科研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校长所认识,但并不是每位校长都能亲自做并通过科研促进学校发展。而吴宝文校长倾心科研,并始终站在校长领导的立场,通过做科研有效地推动了整个学校的发展。这算是“特别地做事”。我将“做特别的事”和“特别地做事”概括为“特别做事”。
由此想到了一系列假设:
假设1:“特别”的基础是校长的“优秀”。
假设2:“特别”和“优秀”中蕴含着校长的领导力。
假设3: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是办学思想和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假设,在征求名校长工作室各位领导和导师的意见时,在征询校长们的看法时,得到了初步的认可。于是,我们决定,在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即将结束前,用近半年的时间开展一项以“特别做事,实现校长领导力”为主题的对校长的研究。
▲在开放的访谈中发现“特别”,深挖“优秀”,思考“领导力”
“特别做事”中,我们关注“事”,更关注“特别”,“事”的背后的校长的思维的“特别”、价值追求的“特别”和个人品质与生命经历的“特别”。因此,在校长们谈着他们所经历的尤其是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在事情显得“特别”的地方发出追问,
以挖掘其背后的“特别”。
在“特别做事,实现校长领导力”中,我们尤为关注的是“特别”与“校长领导力”的关系。我们相信,这样的研究应该成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的研究方式;同时还假设,就如同教育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一样,“校长领导力”与其他职业的领导者的领导力会有所不同,我们的研究应该关注这种不同。
带着以上认识,我和工作室的几位导师以及《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的记者们一起开始了“挖掘”工作。工作以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访谈方式展开。和每一位校长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访谈。访谈开始,我都对“特别做事、实现校长领导力”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引发校长谈他最想谈的事情。之后抓住一些“特别”之处,梳理其个性化的成长经历,尤其是他们对如何办好学校的个性化探索。大的访谈之后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的针对某些问题的补充性的访谈或调研。应该说,这样的工作仍然是非常初步的,在北京市第一期名校长工作室27位校长中,只进行了6位校长的访谈,访谈的时间也非常有限,但我们的发现却已经让我们感到需要将它们及时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了。
假设的证实
▲假设1的证实:“特别”的基础是校长的“优秀”
北京通州区运河中学校长张佳春——
住房制度改革后,校长已经没有为教师解决住房的职责。但张佳春校长却在10年里,在没有花费学校一分钱的前提下,先后帮助教师以每平米1500元左右的价格买房210套。为什么张校长要做这样让很多校长避之不及的“特别”之事?是因为“需要高于责任”的思想境界,是因为仁人之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生命感悟。
北京一师附小校长张忠萍——
“我们学校的社团与别的学校的社团不太一样”,张校长说。一师附小学生社团有培训小干部的“小机灵总管社”,有学生推广学习方法的“金头脑研究社”,有孩子们与老师交流的“心灵互动贴心社”……为什么要建立这些不一样的社团?是因为张校长赋予自己的“发展快乐教育”的使命,是因为她始终在思考“快乐教育怎么更贴近孩子?怎么贴近本质?”,是因为她得出的“快乐成长不仅是快乐学习,更是快乐生活”的观点,是因为她形成了不一样的理念: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还应该是学校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解决教师住房、建立“不一样的社团”就是二位校长的“特别”做事,他们正是通过这样的诸多“特别”成功领导了学校,因此,这种“特别”特指“成功的特别”。优秀校长之所以会特别做事,是他们身上具有的各种优秀品质使然,包括人品、立场、观点和方法等,两位张校长即如此。
▲假设2的证实:“特别”和“优秀”中蕴含着校长的领导力
如同力学中的“力”的抽象一样,“领导力”实际上是人们分析领导者领导得成功或不成功的一种解释性的概念,也正如力学中的“力”必然蕴含在物体及其属性与运动中一样,校长的领导力也蕴含在他们具体的“特别做事”(类似于物质及其运动)和做事中显现出的优秀品质(类似于属性)中。也就是说,优秀校长往往是以其“特别”为支点和载体,以“优秀”为基础成功领导学校发展的,其中必然蕴含着领导力。许多优秀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以经验状态捕捉到了这些关系和过程,但却不一定对领导力有直接的“明察”(后面将再提到“明察”这个词)。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吴宝文校长对科研与领导力的关系的分析是:“通过课题研究,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领导风格——‘小火慢炖。在‘慢炖的过程中,我运用‘小火的功力,用课题凝聚人心,用课题带动人气,用课题引领人行,悄然推动学校工作。教师们在学习中渐进,在研究中渐变,学生在研究中得到促进,学校在研究中得到发展。”
张佳春校长通过集体购房、低职高聘等措施解决了教师的实际问题。“校长对全体教职工充满人文关怀,可以汇聚成巨大的人格力量,凝聚人心,这种人性的力量就是教育的力量,它必然会推动学校的发展。”其实,这种力量也是领导的力量。2008年,通州区对基层学校进行领导干部测评,全体教职工认为校长优秀和良好的达到96%,认为领导班子优秀和良好的达到90%,在全区排第一。张校长所提到的“必然”的内涵是什么?是校长一心一意关心教师,必然获得教师对校长的尊重和服从;是校长心里有教师,则教师心里必然有学生,是教师们解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必然追求更高的需求,并在这种追求中实现专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这些方面合起来,就成就了他的领导力。
▲假设3的证实: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是办学思想和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的校长办学思想的总结一般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方略等内容,也有人从学校的德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论述。其中很少有对校长领导力的表述。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不突出个人的传统有关,也和我们对校长领导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办学思想是以校长为主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共同探索的结果,既有客观的一面,又有校长主观作用的一面。因此,如果忽视或者遮蔽校长主观作用的论述,那么对办学思想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对办学思想的理解也会出现关键信息不全的问题。现在,也有校长开始注意到对办学思想的个人影响及其过程进行总结,但是往往停留在个人成长经历和办学思想形成经历的过程的描述上,也就是停留在现象上,缺乏深入的分析。所谓深入的分析,应该落实到校长的领导思想和领导力上,尤其要分析领导力的来源。校长的想法和做法(即领导思想)只有落实到领导力上,才能被证明是真正有效的。所谓真正有效,指的是对真正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办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这次的研究说明了这一点。
一般情况下,张忠萍校长在介绍她的办学思想的时候,主要说的是日臻完善的快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或者可能会提到快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发展的几个阶段,但很少总结她是如何领导快乐教育思想的反思与提升的。可是,缺少这一部分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就很难感受到一个动态的快乐教育体系,就无法理解快乐教育为何能在张校长的领导下得以提升。对此张校长谈到,她在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中,在思考快乐教育与当前教育改革的关系中不断寻找快乐教育的发展点;不断抛出新的问题,用论坛等方式激活大家,并使自己的思想自然成为大家的思想……只有了解了类似这样的内容,才能真正理解快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来源。但是,仅仅了解这些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落实到对领导力特征的把握上。张校长实际上是在围绕“如何领导发展”做文章,发展要有视野和信心,所以她不断学习,尤其要将快乐教育与当前教育改革
相联系,始终保持和坚信快乐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发展要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探讨的是层层深入中的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追问实现发展;发展要切合学校实际并在根本上为了学生和教师,所以要始终思考怎么贴近孩子、贴近本质,要做大量的调研;另外,发展是要激活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长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因此要以论坛等作为新的发展方式……张校长之所以能够成功地领导快乐教育思想的提升,是因为她具有领导者的视野,掌握了领导的方向和方式。因此,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是校长办学思想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三个假设一旦提出来,似乎就被大家认可为是理所当然的,似乎可以被作为公理,不需要证实。其实,与其说是证实,不如说是揭示,因为人们并不一定不知道公理,但需要将公理与活的实例联系起来,明确起来。
研究中的发现
▲发现1:优秀校长的领导力需要专业研究者与校长一起“明察”
优秀校长的认识水平是很高的,然而由于每天不得不忙于诸多事务,缺乏足够的时间思考,所以他们虽然实践能力很强,但抽象概括能力相对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优秀校长对自己的优秀之处往往缺乏深入的梳理和“明察”。
“明察”是笔者从舍勒的“伦理明察”中借用来的。舍勒将对伦理行为的感受活动分为三种或者说三个层次:第一是对状态意义上的内容的感受活动,第二是对情感的情绪一特征的感受,第三是对价值的感受。“伦理明察”属于第三种感受活动。例如:过年全家团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有的人从中感受到了温暖(第一种),在这种温暖中体会到幸福(第二种),并认识到幸福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无私与毫无芥蒂的纯粹的关系(第三种)。舍勒强调,任何一种状态中的行为都既不是价值,也不决定价值,而至多只可能是价值的载体。还以“过年全家团圆”为例,它既不是价值,也不决定价值。并不是每个回家过年的人都能获得温暖的感受,都能体会到幸福,更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幸福的原因。舍勒认为,只有具有伦理明察的行为才能称得上伦理行为。
我们可以将“伦理明察”同理换成“领导力明察”。以“校长做科研”为例,科研不是领导,只可能是领导的载体。并不是每位校长都能在科研中得到成功的感觉,不是每个人都能将科研作为领导的方式,更不是每位校长都能理解科研能够成为领导方式的原因。吴宝文校长成功地通过科研领导了她的学校,但在最初的访谈中,她对科研能够领导学校发展的原因及领导力的内涵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在和她的第一次谈话中,她提到,所有人都说她最大的特点是搞科研,科研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可以说,吴校长的“特别地做科研”中已经蕴含了她的领导力,她在其做科研和领导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科研在推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即她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以经验状态捕捉到了这些关系和过程,但却还没有对蕴含其中的领导力以及科研如何形成领导力有直接的“明察”。在几次交流之后,吴校长对科研和领导力的关系以及领导力本身有了明确的认识。她总结到:(1)在科研中,提升自己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2)在科研中,提高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度。(3)在科研中,形成了自己“小火慢炖”的管理风格。(4)在科研中,构建着学校文化。应该说,这种“明察”的过程是研究者与吴校长一起完成的。有了这种对科研的力量的“明察”,相信她会更加自觉地运用科研去领导学校。这时候,吴校长的科研行为就不再与其他校长的一般就科研论科研的行为相同,而真正成为领导行为了。
优秀校长的领导力的“明察”不仅对校长自身是有意义的,更是我们研究校长领导力的最重要的源泉和依据。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校长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校长们内心认可的“明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当吴校长提到“小火慢炖”的领导风格并做出解释时,没有其他的表述比这更准确了。因此,校长是校长领导力的必然的研究者。专业研究者提供的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发挥着研究所需要的旁观的作用。二者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发现2: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校长作为生命体与学校组织作为生命体在经历共同的遭遇中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学校如何形成办学特色?我曾经被多次问到这个问题,一直苦于难以回答。这次研究让我有所发现。这要感谢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甡。他对“生命影响生命”的重要性的始终坚持使我开始对这句话开始了真正的体会和思考。真正的深层次的办学特色一定是办学思想以及其中的教育思想的特色。以前,我总是质疑:教育思想应该揭示的是教育的普遍规律,怎么可能有特色?张忠萍校长的一席话给了我启发:“快乐教育是从1986年开始提出的。当时确实存在学生负担比较重的现象,师生关系也产生了问题。学校便开始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快乐教育思想是在面对学生不快乐的困惑与遭遇中形成的……”每所学校之所以有不同特色的办学思想,是因为学校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一定历史时期曾经遭遇过比较重要的困惑。所谓学校生命体,其实就是学校中的人(学生、教师等)组成的共同体。特色与生命体的特别的遭遇有关,学校如此,校长也如此。
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都是校长的生命遭遇和生命体验与学校的生命遭遇和生命体验契合而成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才会使人特别地做事,并深层次激发出人性中的力量。吴甡校长那么强调幸福的重要性,是因为他经历过痛苦并看到过一些生命在痛苦中泯灭,因此,让自己钟爱的学生和教师们不在痛苦中消亡,而是能够获得幸福,就成了他最为关注的教育使命。张忠萍校长原本就是一师附小快乐教育思想形成的骨干成员,因此,她经历了组织的整个遭遇。她说:“快乐教育就像春风一样,让我们的思想接受了洗涤。”因此,“伴随快乐教育的实施,这种思想已经扎根在自己的心里了。这确实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教育是自己的教育理想。”
而且,在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校长的生命体验不是简单地附和学校的生命体验,它会随着校长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影响力的增加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优秀的校长能够不断地以他的人格和思想为炬,不断在自己和组织的生命遭遇和体验中萃取精华,以其优秀之处汇聚全体教职工的优秀之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新校长到一所学校,要融入其中,前提之一就是要读懂学校,尤其是要读懂学校的生命遭遇和生命体验。凭什么去读懂?凭自己相同的遭遇和体验。狄尔泰曾经分析过,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精神”客观外化的“公共情境”中,因此,生活在共同的公共情境中的每个人的生命遭遇都不是孤立的,人与人相互之间是可以读懂的,但是否能够读懂,靠的
主要是个人体验的鲜明性和领悟能力的高低。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任何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都是以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为起点的。
这就是我对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原因的理解或者说发现。
▲发现3: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这些校长的“特别”的思想根源
我们所访谈的6位校长都太有个性了,但随着研究的展开,我们又看到了他们的共性。首先是仁人之心、廉洁自律等高尚的人品。其次是都爱学习并善于学习,善于思考。但如果仅仅是这些共性,还无法理解他们的个性。
他们鲜明的个性来自于他们都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敢坚定的意志品质。实事求是,就能解放思想,就能尊重学校的实际,就敢于批判,就能有独立见解,就能真的理解人和社会,并久而久之形成自信。实事求是不仅是一种精神,还能形成人的能力。实事求是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会真的学习;实事求是是一种唯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会做真的调研。有了视野,再有了真凭实据,就有了勇敢和坚守的底气。
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什么没有碰得头破血流反而取得了成功?还是因为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让人励精图治,勇于改革,还让人尊重传统,学会变通,辩证处理坚守和变通的关系。
吴甡校长在人们都还在提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就提出要研究教师的幸福指数,要让教师幸福地工作。张佳春校长在住房问题已不是校长责任范围的事情的时候仍然想尽办法帮助教师解决住房问题。他们的“特别”之举,不仅是因为有大爱,也因为有大智,在根本上是因为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发现4:他们在寻求教育本质中发展着“教育”的领导方式
我非常同意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乔夫·维提教授的观点:领导力概念主要来自商业和贸易领域,我们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有关领导力的问题。在这次访谈中我们发现,校长们都是在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中逐渐形成他们的领导方式的。
彭兴江校长说:“我始终认为学校是读书之地,修身养心的场所,安静是学习、思考的必要条件。”为了这份“安静”,彭校长想方设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各种干扰降到最低;为了这份“安静”,他拒绝浮躁和张扬,坚守自己的“慎独”。
吴甡校长强调教师的幸福,是为了教师,更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要让学生幸福地成长,应该让教师用“幸福”的生命去影响学生的生命。
刘长铭校长举办教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为的是解除教师思想上的桎梏,为的是有一批能够创新的、大气的教师产生,最终为的是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大气的学生。他还特别强调,没有诚信,就无从教育学生。为了诚信,学校管理就要在各方面坚守法律的底线,不能随意“灵活”。
张佳春校长为什么会为他的教师们做那么多“额外”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校长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学校、爱所有师生,像抚育自己孩子一样培育学校成长,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人情味会更浓,这所学校就一定可以不断走向辉煌。”
▲发现5:在这些校长身上我们感受到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式的智慧
我认为,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鲜明的中国当代特色,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几位校长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两种特色的比较完美的结合。
吴甡校长说起话来京腔京韵,虽然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却不管见到谁都一定要起身迎接,整个人给人以老北京+老知青的平民感。但是,这位挺“传统”的校长在学校率先成立课程部和学生中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勇敢和坚定的态度。而这恰恰是这个改革时代需要的领导者的特质。
见过彭兴江校长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安静、朴实的特性,在和他深谈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对现代制度的灵魂的把握为他的安静、朴实莫了基。他的安静、朴实的背后是来自“慎独”的智慧与大爱。他懂得自律修身才能治校,善于借势、顺势以保证学校不折腾。他寡言少语,不善交往,很少应酬,但却能得到上上下下的支持,原因在于,他掌握的不是传统文化的皮毛,而是其间的真经。在一位农村小学校长身上如此真切地表现出这种文化的纯美品质与力量,着实令人感叹!另外,能够让彭校长安静下来的是透明的决策过程、周全的规章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中透出的公正、简约、人本的态度。现代制度与传统文化在此有机结合。
刘长铭校长和张佳春校长都是物理教师出身,但刘校长对国学的研究和“大气”的语言表达,与张校长温暖生动、充满生活和人情气息的文章,常常让我忘了他们的理科背景。无论是刘校长的“大气”思想,还是张校长在对教师家人般的关怀中实施的亲情管理,都有着浓烈的“中国味”。
▲发现6:校长们的“大气”体现着中国这个时代的伟大与教育在这个时代的重要
刘长铭校长多次提到“大气”的教育。彭兴江校长虽然不提“大气”,慎守安静,但他能删繁就简,能顺势做事,让我同样感受到了“大气”。
张忠萍校长待人体贴、细致,但在访谈中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她的恢弘:“言为心声,思想不清楚,行为就乱。允许别人乱,不允许自己乱。我特别看重思想的引领。”“我会抛出一种想法,让大家讨论,思想大讨论很重要,经过讨论的思想,自然就变成了大家的思想。”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使得校长们如此“大气”,是他们个人的修养与造化?是,但不完全是。在他们的“大气”中,我看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这个时代的伟大根本在于这是一个思想的时代。在他们的“大气”中,我也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教育的重要的根本在于,教育对民族文化和道德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研究后的建议
建议1:在“特别”处研究中国各地校长的领导力
我们的研究和发现是极其初步的。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与其说是想发表自己的所谓的研究成果,还不如说是想通过我们的发现来吸引大家共同做这样的研究,本篇文章的题目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倡导。而且,我还想在此将这种倡导更加具体化:要在“特别”处研究中国各地校长的领导力。在校长的前面加上“中国”一词,不仅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校长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特色,更是因为认识到在这样一个时代,优秀的中国校长特别值得研究;在“中国”后面加上“各地”,是源于各地的校长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且,可能不仅仅是风格的不同,还会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会有不同的“特别的做法”,而这恰恰是需要交流的,因而也自然是值得研究的。
建议2:通过“特别”,在“还原”中研究校长的领导力
对“什么是校长的领导力”的思考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整个研究过程。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领导力”这个概念做全面的文献综述,因此,在学术上没有资格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上,我整篇文章都是努力在回应这个问题。总的认识是,我们可以对“领导力”下个定义,但领导力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因而与其过早地下结论,还不如先在“铺开”中感觉,尽可能开放地进行研究,就像现象学家胡塞尔的主张:“回到实事中去!”这也正是我们这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特别”就是一种具体的“还原”方法。
建议3:可以设置一个管理的主题,将校长领导力的研究作为办学思想和实践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回应本文的起始问题“名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怎么开?”我觉得可以开一些“名校长领导特色与领导力研讨会”,或者将名校长领导特色与领导力的研究作为办学思想研讨会的一个内容。那么,如何在会上进行领导特色和领导力的研究呢?可以确定一个管理思想和实践方面的主题,与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的主题相对应。以吴甡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实践研讨会为例,其教育的主题是“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教育因生命而辉煌”,管理的主题则是“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中引领学校发展”。这个管理的主题自然会引导大家讨论吴校长对“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与他的领导力之间的关系,这样自然就可以进入管理和领导的研究,也就能更好地满足与会校长内心的学习愿望了。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明了一些,但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很多。最为重要的发现应该是,优秀校长身上蕴含的财富是无穷的,他们的“特别”就像是为我们做出的可以挖掘的标志!
最后,要特别感谢参加这项研究的6位校长,感谢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的记者们,感谢全体参与这项研究的同志们。
(编辑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