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丽娟
【摘要】语文是传播普及科学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它在育人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语文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本文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以供同行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是传播普及科学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它在育人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语文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向未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科学的品质,先进的科技意识,丰富的科技知识,综合的信息素养和独特的创造能力,可见,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现在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1.1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忽视个体的差异性。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的教育制度、思想、方法不断扼杀学生思想创新的意识过程,久而久之,致使学生不敢闯、不敢试出来,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让培育创新意识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1.2科学先进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标志和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向使教学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要从课堂教学环节创新入手,使学生学会轻松学习,作为教师要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带进课堂,善于从学生身边现实生活的原型中引入教学问题,善于创造新奇的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入教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怎样思考,学会掌握学习方法。
2.创设创新意识的条件
2.1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掌握知识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2.2利用教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仍是所学教材的兴趣。”利用教材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启迪学生思维,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学生会感到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奥妙,从而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新奇,然后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2.3让学生在学习的成功感中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成就感就强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浓一些,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3.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
3.1大胆质疑,勇于标新立异,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3.1.1挑战传统教材,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现行的教材按文体分类、螺旋上升的编排结构和缺乏强烈的时代意识、鲜明的时代色彩的思想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不畏权威,引导、鼓励、肯定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3.1.2勾联课外佳作,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陈旧、落后的一面进行批判、质疑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扩引短小精悍的现当代时文、文质兼美的中外名作进课堂教学或第二课堂教学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勾联相关、相似、相反的优秀作品中的因素与课文印证、组合、类化、对比,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举—反三的迁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弥补现行教材之不足。
3.2创设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应具有亲和力,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才真正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波澜不惊,了无生气的状况。
3.3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提问,有效地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作为教与学双向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大师生所认可。提问也是打破“满堂灌” 、“一言堂”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但提问如果把握不好,变成“满堂问”,或者提问价值不大,只是一问一答或者仅从学生情趣出发,提问一些不着痛痒的问题,对教学本身也是无意义的,也难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面貌的改观。
参考资料
[1]《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版,唐晓杰著。
[2]《语文教学创新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立力主编。
[3]《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三期。
[4]《语文教育与研究》2002年春季期专刊。倪志成著。
[51]《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6]《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二期,张武升、王信倍著。
收稿日期: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