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文的科学化

2009-07-17 03:49仲卫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工具性汉语言科学化

当前,语文学科仍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语文教材层出不穷,丰富中暗示着些许混乱;语文教学,教无定法,顿悟中暴露着几多迷茫;社会反响,学生口碑:语文教材教与不教、学与不学区别不大。

出现以上状况,关键就在于语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身较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我们认为语文必须走科学之路。语文的科学化是必要的,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一、语文科学化的必要性

1.语文学科建设的需要

我们知道,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语文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但即便是人文科学,首先也应当是一门科学。当前我们的语文还不是一门真正的学科,因为它仍旧处在“四不像”似的非学科状态。它既像思想政治学科,又像语言文字学科;既像玄学,又像社会学、科技学。一门学科,如果没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怎么能算一门独立的学科呢?语文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就必须走科学之路。

当前语文这种“四不像”的状态,主要是由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定位不同而造成的。语文大纲及新课标都明确说明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属性,但因为人们对两大属性之间的关系理解不一,从而造成对语文本质理解的差异。强调人文性的人,极易将语文变成政治科技等文化的代名词;而只讲求工具性的人,极易将语文变成语言学的替身。因此,当前语文需要人们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需要人们理清其两大属性之间的关系,由此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语文教学的切实需求

目前的语文教学困难重重。首先,很难建构知识体系。语文没有自己严密的知识体系,这就造成了语文在人脑中知识建构的无序。教师与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学科全局体系。其次,课堂效率偏低。语文教学目标众多,人文负载无限扩大,过多的目标等于没有目标。教师和学生很难把握语文学习的具体目标。再次,缺乏科学的教学法。由于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这就削弱了其科学性。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课堂教学是务虚的。语文教师的教法较其它学科教法更具有主观随意性,美其名曰“教无定法”,实质就是没有科学的教法,学生很难形成语文技能,缺乏逻辑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语文科学化的可能性

1.汉语言科学是语文的知识结构基础

我们的语文是一门有关汉语言的学科。当前,语言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都有它们自身的较为科学的完整知识体系,这就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确立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语文体系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无一不能在上述学科中找到其理论依据。语文是有关汉语的学科,因而语文依靠汉语知识建构其学科知识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2.唯物论、逻辑学以及心理学可提供语文学习的思维工具

总的来说,语文的思维是一种由语言到人文,由形式到内涵,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小到一个字的由音形到义的思维,大到一篇文章的由篇章结构到思想主旨的思维,无一不体现了语文的上述思维。无论字词句篇,不论听说读写,语文每一环节点的思维都可以在辩证思维科学中找到自己的思维路径。

3.人文是工具性的人文

有人认为,语文科学化只能是一种神化,他的主要依据就在于人文的庞杂而无序。其实人文性根本就不应该成为语文科学化的障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首先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不可分割的两大属性。没有工具性的人文就不是语文的人文,没有人文性的工具也不是语文的工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其次,语文的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形式与内容、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工具性是其外观,人文性是其内涵。这是物质与意识、肉体与灵魂的一种特殊关系。再次,工具性是一个系统而有序的概念,而人文性是一个庞杂而无序的概念。因此,语文完全可能以工具性为体系,人文性为内涵,走上科学之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是外化的,它贯穿在教学始终,而人文性的体现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一种“踏雪无痕”的追求。离开了语言分析的人文说教是空洞的玄学主义的产物。离开了语言分析的人文绝不是语文的人文。语文中的情、思、理、趣的获得是在语言鉴赏中的水到渠成,完全是点到为止的,简约的。读通了《陈情表》的字词,谁都会因李密的孝心而动容;理解了《报任安书》的句段,谁不为司马迁的命运与志向慨叹!我们相信,学生只要反复诵读《渔父》,自然会被屈原那“洁身自好,以死明志”的人生观所感动。人文的介入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并不需要破坏语文学科语言工具性的本质。因此,语文的人文教育实质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它完全可能融合在语言文字的知识体系中,而无须脱离语言单独列出作为学习目标。

三、语文科学化的可行性

1.语文教材是语文科学化的具体表现

以科学的指导思想编写或完善语文教材将会促进语文学科的科学化。目前的教材,大多数是以人文性为纲而编写的,这就使语文很难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完全可以以汉语言文字工具性为纲、人文为魂编写,从而形成语文的科学体系。语文的工具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元素。语文教材要在汉语言理论指导下安排章节,要让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年级段,由此形成以语言系统为教材的经线,以语言元素的不同层次为纬线的语文教材体系。语文的人文性则可以体现在依据各个汉语知识点而精选的文本中。

2.语文高考是语文科学化的集中体现

语文高考卷就是语文科学化的一面镜子。众所周知,语文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标”,而语文教学的直接对象就是语文教材,因此语文高考是语文科学化的集中体现。

当前语文高考基本上是有一套自己的科学体系的,从字词积累到句篇理解的考察,从客观思维到主观表达的考察都在这一体系中有所落实。可以说,语文高考抓住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语文高考的科学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较科学性强的学科而言,学生语文考分的区分度还不高。160分的语文总分,很少有学生考在140分以上,同时也很少有学生考在60分以下。我们并不是说非要学生考得高、考得低,而是说要把学好学差、学与不学完全区分开来。

语文高考的科学化是完全可行的。汉语的常用字是有限的,因而,高中毕业生可以有定量的识字任务。词语的理解是有径可循的,因而,高考的词语理解与运用是可以体现语言思维的科学性的。文本的阅读是有规律的,即便是顿悟也是符合逻辑的,因为灵感的获得是理性积累的瞬间释放。写作也是一门科学。文章的评判是主观的,但又是客观的,因为一切的习作总有它的结构,每篇文章总需要文从句顺,写作的无技巧总是始于有技巧,文气不过是现实中人气的语言化,而思想的评判总有一个社会标准。此外,学生的读写是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并不只需要文学的创作,相反地,社会更需要应用文。高考作文应面向全体、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的美文不能局限在文学作品上。

3.高考、教材、教学三位一体是语文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语文学科最显著的问题是高考、教材、教学三者不合拍。一方面,高考语文卷要有科学的模式,语言文字工具性就必然要在试卷中体现明显;另一方面,当前教材又多以人文挂帅,系统缺乏科学性,语言文字工具性在教材中体现就不突出。高考与教材之间存在“两张脸”的现象。这“两张脸”也就造成语文教学的无所适从。语文教材没有科学的体系是高考与教材、教材与练习严重脱钩的主要原因。这样,教与不教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有时就在所难免了。尤其一些现代文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是一种摆设,有经验的老师甚至不教学,也对学生没有一点影响。因为思想教育是一个务虚的东西,而语言训练的文本是可以选择的。

高考要与教材统一,二者才能相生。语文高考要充分体现语文语言文字工具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学生汉语言理解运用水平的区分度。只要教材与高考都以语文的工具性为根本,高考与教材就能趋向科学化,进而趋于一致。伴随着二者的一致,语文教学也就科学化了。

总之,语文必须科学化。语文的本质属性应定位在它的工具性,人文性只能视为附庸。语文高考、教材和教学都应当以汉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线,从而使三位一体,让语文实现其科学化。我们认为,只要以汉语言科学为基础,语文教材应当也完全可以与高考语文完全吻合,而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则是教材与高考科学化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一石.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纪略[J].中学语文教学,1999,(2).

(仲卫东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江苏省东台市现代中学 224200)

猜你喜欢
工具性汉语言科学化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