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药的“四性五味”

2009-07-16 09:33侯美玉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辛味甘味四性

侯美玉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使适宜的药物发挥其不同功效,纠正疾病状态和机体损伤,使机体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就是中医上常听到的药物性味归经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

中医学上是这样定义药物功能的: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就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提到中草药,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中药“四性”

中药的四性,也就是四种不同的药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中药“五味”

中药的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收敛、固涩。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能涩肠止泻。

苦有泄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咸则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性”与“味”不能孤立看待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味,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是把这两者综合起来看的。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另外,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也是体现中草药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归经是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食疗中药的药性与药味

食疗中药属于中药范畴,中药的药性理论同样适用于食疗中药。以下是常用于食疗保健的中药的药性归纳:

温性、热性如生姜、大葱、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可以用来辅助治疗寒证、阴证。

凉性、寒性如绿豆、藕、西瓜、梨、荸荠、马齿苋、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证、阳证。

平性即无明显的温凉之偏,比较平和,以各种畜肉为例,羊肉、狗肉性温,兔肉性凉,马肉性寒,猪肉、牛肉、驴肉性平。

酸味如乌梅、石榴等,收敛、固涩。

苦味清热、降气、泻火、燥湿,如苦瓜清热解毒,杏仁降气等。

甘味能补养、调和、缓急止痛,如大枣、蜂蜜、饴糖之补脾和胃、养肺补虚、缓急止痛等。

辛味有发散和行气等作用,如生姜、大葱发散风寒,橘皮、砂仁行气等。

咸味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海带等。

淡味能渗利小便,如茯苓、薏苡仁等。

应用药膳还应注意食疗中药的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一般说来,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只有根据性味合理选用药膳,才能达到滋补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辛味甘味四性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甘味”农产品
“甘味”农产品 公益广告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夏吃辛 养肺金
辛味开散宜适当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浅谈辛味药
“五统”、“四性”是怎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