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言语发出的细微声响

2009-07-16 09:33尤昌镇舒立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6期
关键词:红莲孔乙己言语

尤昌镇 舒立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言而喻,阅读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文本则是一切对话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话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凭着对文本独到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去唤醒、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话感悟、启迪言语睿智呢?无疑“文本细读”就是一个重要途径和平台,如果教师不去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又何以有自己的感受?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效果不显之弊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文本没有“感情”,只是做了教参、教学设计集的搬运工。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自我”,又如何去引领学生心灵与文本作者或人物心灵的相互碰撞、交流和共鸣呢?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掘智力、提升审美情趣等等语文教学之目标,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以为,经历新课程改革形而上的浮躁之后,目前我们所倡导的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性的回归。它强调以文本为核心,重视教师、学生的阅读个性体验,重视语境对语言分析的影响,要求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深入言语之中去品味分析,从而开掘言语的内涵,这必将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在实现文本细读时,我觉得如何捕捉文本言语的关键点——即能触发教师与文本作者或人物情感共舞的言语,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研究的教学实际问题。

一.寻觅“文眼”,牵一语而动全文

众所周知,文本细读的落脚点,必然指向言语本身。因为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古人云:文陈情,诗言志,古今中外所有的诗文莫不皆然。入乎文,悟乎情。教师文本阅读应是作为一种专业人格的存在的阅读,绝不可先被教参、教学资料、教案等的参考书屏蔽了自己的感悟与解读,要始终保持一种自我的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得去潜心推敲、领悟,品出自己的感悟来,才能达到与作者的感情共鸣。然而,有经验的阅读者都知道,阅读切不可瞎子摸象,要善于寻找文章的“眼睛”即“文眼”。那么又如何捕捉文章情感之“眼”呢?这需要读者认认真真地与文本的词句进行一场真真切切的情感交流,这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界、审美情趣的一种拷问,需要你有“慧眼识真言”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春酒》一文,文本一句“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中“道地家乡味”“真正的家醅”究竟是什么?只要我们细心去体味,就不难知道,过了元宵,“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里那种淳朴的乡风,岂不让你如沐春风?乡邻的真诚的笑脸,惟恐招待不周的担忧,斟酒夹菜不停的热情,临走还硬让你捎带“一大包”的喜悦,体现了怎样浓浓的乡风乡俗?母亲亲自配制的八宝酒,“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的醇正,连小花猫舔一舔也醉倒。“十二碟”的会酒,我“眼巴巴”地盼,其实最盼的是母亲的“八宝酒”来助兴,“划拳吆喝”“兴高采烈”,那气氛那情景如陈年的春酒在“我”记忆的长河里,越酿越醇。“道地”就在那和谐的气氛,就在那纯朴的民风民俗里,这样“真正的家醅”在异国他乡如何寻觅呢?思母恋乡的情怀,注满了这杯“乡色酒”!

写作似乎大都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律,文末(或文首)常是作者表情浓烈之处,所谓卒章显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握文章的这个特点,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落”的就是花吗?什么花,文中哪些地方写花?作者在暗示什么?“不再”在前文有照应吗等等,牵一“落”字通悟全文。诸如此类,在文本的海洋里可谓比比皆是。

二.语无惊人处,情也千千结

选入教材的文本大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的古今中外经典名篇美文,语言或精练或优美,或生动或典雅,语意丰厚隽永。因此,一些看似貌不惊人的语言,如果我们透过这些词语的背后去挖掘隐含的意义,或许将给我们带来领悟文本的“别有洞天”。

如七年级上册《荷叶母亲》一文,如何将荷叶的“勇敢慈怜”护红莲的举动与母亲无私无畏地呵护自己有机地联系起来,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我以为触摸“徘徊”与“无法可想”两词相当重要。二看红莲时:环境是“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心情是“仍不适意!”注意这里使用了感叹号,我以为这分明是为红莲担忧的情感在撞击她的心灵,带来了她莫名的心烦意乱,“徘徊”一词正是这种情绪的外在呈现。而红莲被打得“左右敧斜”,“敧斜”一词形象的表现了红莲被雨点打得无处躲藏、东倒西斜的情状。红莲显得那样的无依无靠。此景此情,作者说:“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她“无法可想”的是什么?去为红莲遮蔽风雨,抑或畏惧雷霆?同情、怜惜、忧虑、无奈、畏惧(雷雨)——复杂的情绪一齐聚结心头,让她惘然无措。也正是牵挂红莲,一开始看红莲是从屋里向窗外看;大雨来后,下意识地走出屋站到了屋檐下(这在“我不敢下阶去”一语中可知)。这为下文三看红莲在情感上蓄足了力量,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是这样紧紧地连在一起。

文本细读强调的是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通过具体而微的语言去体验文本作者(人物)的真情实感,这应是文本细读的必经之途。当然,我们也并不提倡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的细读,所谓“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敞开自己生命的胸怀,用自己的生命去拥抱文本的生命,将文本读成自己精神的美丽倒影。

三.关注矛盾语,道是无情却多情

在捕捉文本语言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之处,进行细读,往往也能发现文本风景的绝美佳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人们往往关注“似乎”与“确凿”这对矛盾的言语,却极少关注“只有一些野草”与“我的乐园”之间矛盾。捉斑蝥、蜈蚣、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的乐趣固然充满童真、充满儿童对自然的好奇、探索心理,但又何尝不是他孤独中的自寻乐趣?没有小伙伴共享的趣味,在这人迹罕至的园里自得其乐,又是怎样一种快乐呢?少年时期孤独的快乐,与他成年后的孤独奋战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我想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正是他当时被冷落被排斥后独处阁楼的心境的反映。读此,对作者依依不舍告别百草园也就多了几分理解。再如《孔乙己》文末:“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句中的“大约”“的确”,向来倍受关注。粗粗一看,句子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孔乙己死了的信息,或许还会疑惑,鲁迅怎么把“大约”和“的确”放一块了。如果我们联系前文中有关孔乙己当时的原生态细节:孔乙己好久没来了,欠钱从来不出一月的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来了。于是很自然地就想到,本来就是穷人富人都瞧不起的孔乙己,又被打折了腿,在社会上自然就更没有他的容身之所了。最末一次出现是如此狼狈,再加上他居然违背本性欠债不还,由此推断,他肯定死了。所以要说他“的确死了”。而用“大约”是因为没有亲眼看见或听见他的死,只是一种推测。作者匠心独运把一对矛盾语言放在一起对话,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底层知识分子命运的悲惨便一览无余,真正胜过千言万语。可谓是两词值千钧。像这类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四.拓展与延伸,巧借东风得风流

有些意蕴深刻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借助文本提供的背景资料,或者进行一些有效的对比拓展或延伸,会帮助我们搭起理解沟通的桥梁,使我们的心灵与作者、人物的心灵产生默契。对此,借用下一案例加以说明。

教学七(上)泰戈尔的《金色花》。

师:“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那么诗中的妈妈一天中做了哪些工作?

生:沐浴、做祷告、读《罗摩衍那》、到牛棚里去。

以前讲到这里会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呢?学生反应不是很积极,回答的内容也缺少些高度。后来的教学中我又补充了一些问题:

师:早晨为什么沐浴?祷告些什么内容?读的《罗摩衍那》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到晚上了还要去牛棚?

(经过一番学生间的讨论,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插入有关印度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沐浴是为了净身去祷告,祷告是为家人祈安,《罗摩衍那》是一本圣书,牛是印度的圣物。同时抓住文本的空隙,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丰厚文字背后的内涵。)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生: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一位爱孩子的妈妈、一位圣洁的妈妈、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师:是啊!这是一位圣洁的妈妈。她给予孩子的爱也是圣洁无私的。

可见,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强调细读文本,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并不意味着排斥引入文外资源。必要的资源引入,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历了许多父母的亲子之爱,还有我们的反哺之情。于是案例中教师通过“话题”拓展,结合文本的语言文字及文本的深刻含义,也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年少的时候,去感受父母这些琐碎的行为方式中蕴含着浓浓的爱意。通过文本的拓展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文本中提炼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利用话题的丰富性,开放性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这是文本细读的一种延伸。

当然,文本细读是要教师把自己从文本字里行间倾听到的细微声响,也是学生最需要、最能接受的东西,用有效的教学技巧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绝不能把“细”理解为琐细,更不能因此而去钻牛角尖。“细”的目的,是精确地把握文本的真实内涵。只有这样,文本细读才可点石成金。一个善于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不一定就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但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深入的文本细读。一个真正会细读文本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诗意和快乐的,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尤昌镇,舒立权,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宁海。本文编校:老猛

猜你喜欢
红莲孔乙己言语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对爸爸妈妈说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