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9月开始,我在深圳提出了“人生语文”的教学理念,时至今日逐渐被语文同行所认同。这一教学理念,是指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其基本做法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为手段,以指导读书探究为抓手。这一教学理念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实施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
怎样在教学中实施这一教学理念呢?
考察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和规律,我们可发现,语文成绩、能力、素质能否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得以可持续地发展,其关键有三点:一是个体对语言、文化、文学以及思想、精神生活的积淀水平;二是个体对语言、文学、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生活的感悟程度;三是个人能否把对语言、文学、文化、精神和生活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逐渐升华为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在这三条途径上指导学生下功夫,也就是指导学生读书要有痴迷的态度,运用探究性阅读的思想与方法,让读书、探究与生命共舞。让学生在以上三条途径上和谐共进,在积淀、感悟、升华中丰富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为其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为此,人生语文便特别关注学生的读书状态,教师也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全情投入和主动积淀,要做好这一点,其基本方法是“读写互动”。
一.读写互动,指导学生主动积淀,与书共舞
手捧一部好书,完全敞开心灵与其共“舞”,这是自由的阅读和感受,是对自己与别人生命的体验,当学生读书真正融入作家的感情世界,与作家进行心灵沟通,进行生命对话时,作家在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便会与其生命体验相互碰撞,相互沟通交流。这时读书是快乐的,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这种快乐是指情绪色调的积极意义方面的,它的表现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有好奇、如饥似渴,有兴奋、一见如故的感觉,有心领神会的会心的愉悦、亲切可人的温馨,有理智在努力工作着的神情专注的意志(其实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需要意志,大脑需要努力地、活跃地工作着),有释疑解惑,有如走进愈渐宽广、敞亮的大道,当然有时也相当沉重,甚或是悲凉、无奈……林林总总,但这却都是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的情感。我常常想,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是那样干枯。”当学生主动与作家进行思想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时,这时仿佛在他们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作家的血液,他们对生活的间接体验,对人生的间接认识,便在其生命和头脑中积淀下来。读《红楼梦》,他们便积淀了曹雪芹对大清王朝走向衰落、走向灭亡的认识和体验,也积淀了对人生世相的感悟,同时也积淀了作品的词汇、语言、人物形象、经济、政治、人文等许多方面的文化和知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世界从而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其实,哪一部作品,不是作家丰富生命的积淀?哪一部好书,不能丰富人的生活?哪一部好书,不能使人得到知识、文化、精神和思想的积淀?而这里要尽快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关键是主动积淀,方法之一就是随时记下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和语段、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想等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地主动读书、主动积淀,学生会发现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潜滋暗长、拔高长节,思想和精神世界也会日渐丰富多彩。
二.读写互动,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生命
读写互动,离不开积极思考,只有积极思考,才可能形成读写互动,只有互动,才会保证读书和思考。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读)、思结合才能使个体的人变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读是基础,只有读起来,读进书中,学生才会感受到世界的博大精深,才会感受到语言的美妙,才会感受到作家内心的热血在流淌,才会感受到哲人学者思想的广博深邃。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来说,“阅读”则是撬起语文地球的支点。
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用头脑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有这样一个故事颇为耐人寻味: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按常理,教授应该很高兴地表扬他的学生,而这位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们,反而愤怒地责问学生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教授的“愤怒”说明什么?说明教授强调读书要善于思考。如何让学生做到积极思考?读写互动就是基本方法。
读书时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积累还是不够的,还应融入自己的思考,这也像科学家们所证实的做白日梦有益身心一样,思考时,从表面上看,好像浪费大好时光,实际上思考是读书的“实”之后所应有的“虚”,这个“虚”将“实”加以升华,这样才会将所读书的内容变成含有自己思想的因素,从而内化为人的思想、精神和人文素养。
当然,要思考深入,我们有时就要写出东西进行交流,就是围绕一些议题谈读书体会或交流专题研读的成果。这既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是十来个学生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性的交流。这是促进并推动大家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是深入思考的好方法。读书交流是学生乃至有进取心的人的必修课程,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课程和生存方式,更是中学课程中最主要的课程内容与方式之一。如果缺少了这种读书交流和协作,缺少一起读书并分享思考的成果的机会,语文学习就会找不到感觉。所以,我们要强调读书交流,尤其是专题研究的读书交流。这种交流的机会和氛围,不是和网友胡侃,不是沉浸在题海里,不是重复过去的日子和平庸地生活,它会让学生知道世界原来如此复杂,人生原来如此不可想象、出人意料,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可以知道“原来我们祖先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老师的一句解说可以让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引发很多很多的思考”;同学的思考研究可以让他们或知己知彼或茅塞顿开、大开眼界;在读书交流写作中,让他们“肯定了许多问题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思考的价值,想象的价值”。读书交流还可以令他们有另一种思考,“开始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那么一点精神的支柱;懂得人不仅需要用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等等。这样读写互动,积极思考和交流使他们的精神和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读写互动,书写探究成果,提升能力
读书、思考、探究、感悟,是高效率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过程中必备的心理条件和学习方式,而要形成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还要把自己的思考、探究、感悟的结果加以表达,并力求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这种表达或写作,是一种升华,只有升华,知识、文化积淀、思想感悟,才能不断形成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先生曾说:“我们常感到中学生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优秀作文、满分作文,也给人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将读和写结合成一体,树立读写互动的语文教学体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养成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克服传统读写中的零散性。如何保证语文教学使读书探究与生命共舞,使读写互动开展好呢?
(一)由课文(节选)引发对原著及作者的相关作品进行探究性学习。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许多是名家名作,如果孤立开来学习,缺乏对背景的了解,可能丧失原汁原味甚至距离原著很远,学生思维的容量也较小,所以引导学生去接触、研究原著,一方面可拓展学生视野,扩大思维容量,另一方面又会更好地理解课文文意,还会引发学生读书的极大兴趣,养成乐于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就引导学生与《朱自清散文集》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探究性学习;学习《祝福》时,就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呐喊》及有关的杂文;学习《群英会将干中计》时,就引导学生研究阅读《三国演义》。这样实施一体化探究性学习,同学们由此写出了许多有一定见解的小论文,更重要的是由此养成了探究性阅读的习惯。
(二)对有相同点的作品作比较性一体化探究性学习。例如,高一第二册学习《祝福》《边城》《荷花淀》三篇小说时,我们引导学生对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女性进行比较研究,同学们写出了《三个女人,三种命运》《烙定时代的印迹》等探究性学习小论文;再如,都是评论六国失败原因的文章,苏洵与其儿子苏辙的文章《六国论》观点不同,我们也引导学生加以比较研究学习,以引发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问题的探究兴趣;都是写科举制度害人的作品,就把《孔乙己》《范进中举》以及《儒林外史》有关的章节,结合到一起探究阅读,这对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
(三)对课文本身的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由对历史或现实问题的不同看法或由课文本身的多义性引发疑虑;另一种是教师故意设置疑问,以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前者,如贾谊《过秦论》中认为,陈涉是个平庸人,“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而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却认为陈涉少有鸿鹄大志,陈涉在生死关头,能领导农民起义“等死,死国可乎?”天下云集响应,推翻秦朝统治,建立“大陈国”,可见,司马迁并不认为陈涉是个平庸之人。究竟孰是孰非?我们引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探究兴趣极高。
后者,是教师创造的一种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这是一种“问题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以此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问题意识是产生探究欲望的心理基础,由疑虑产生好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行为方式。科学研究表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新过程的基础,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对于发展创新思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在帮助学生选取研究性学习课题时,有意设置一些有疑惑的问题,诱发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动机,并让学生经历一个“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问题探究过程,对这些来自于课堂教学或自然、社会生活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究,领悟自然和社会生活现象的规律特征,从而获得更加完整的学习探究体验,这是人生语文开展读写互动式探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方法。
(四)对课文中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研究。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学生对“项败刘胜”的原因颇感兴趣,我们就趁此引导他们去查证有关的史料,如《史记》《汉书》等有关的记载,就此展开读写互动探究性学习,学生也写出了许多研究项羽、刘邦的文章,例如《勿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失败原因探析》《失败未必不英雄——谈项羽的仁与义》《刘邦、项羽,谁属英雄》等。再如教学韩愈《马说》时,不少学生对千里马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从古今文学著作及网上搜集有关记载千里马特点的资料,进行读书探究学习,效果也很好。
(五)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归类研究。以作家老舍为例,我们曾把他的戏剧《茶馆》《龙须沟》归到一起探究阅读,也曾把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归到一起进行探究性阅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同一作家众多的作品中感受作家写作、行文的“风格和气质”,从而体会作家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对人情世态的体验,对文字意蕴的独特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家人格的熏陶,这对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写作兴趣及研究、写作能力都非常有益处。
(六)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究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探究人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人生语文要引导学生把课堂语文和生活语文联系起来。这不能仅仅是一般性的口号,应有具体的措施加以实施。我们曾采取过这样的做法:指导学生走出学校到公共场所对广告、招牌用字的情况做调查,写关于规范用字的报告;春节放假期间,我们曾引导学生作过下列活动:⒈考察深圳花市情况,考证花市的起源及探究花市经济、花市文化特征;⒉调查深圳节日商业促销活动,研究考察深圳节日商业经济特征、商业文化特征;⒊研究考察深圳节日餐饮经济特征等等。这样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生活情感体验,认识了语文学科的实际意义,也提升了语文素养,提高了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七)开展专题读写互动的探究性学习。专题探究性学习是人生语文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这就是用一段时间集中读书,集中研究一个专题。专题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物,可以是一部书,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等等。有时教师也可以打乱教材的编排,通过增、删、调、换的办法,将内容相关的文章重新组成一个专题单元,实施教学。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内容应相对集中,不要过于庞杂,过杂,学生探究学习就会盲目、不易深入;二是应该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尤其选题相对较大的专题更应如此。例如,我们开展的“《围城》专题探究性学习”,阅读学习及研究写作,前后就进行了一个多学期,这主要是让学生有充足的读书和探究的时间。因此,学生写出了《徘徊在“围城”内外——<围城>的百态人物浅析》《艺术语言的魅力——谈<围城>中比喻的妙用》《刀光剑影显神通——浅谈钱钟书先生的讽刺艺术》《走进幽默之城》等较好的小论文。
(八)读写互动,以小论文为抓手,收获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一般没有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但在这种学习探究过程中应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为此,我们常组织一些课堂辩论,当进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学生余兴未尽时,我们再趁机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搜集材料,写成小论文,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方面,写出自己的认识。这一方面保持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亢奋状态,学生愿意去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样对培养学生持久的探究性学习兴趣和良好情趣极有作用。
例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同学们辩论后就写出了《孔子为何“与点”?》《谈孔子仁政思想的核心内涵》《孔子,千古圣人》《走近孔子》等文章,学生们既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又搜集有关的资料加以佐证,这不仅是对课文的探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尝试研究,更是对世事人生的一种探究与追寻。
陈继英,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