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世界:全球化的内外应因之策

2009-07-15 04:42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

李 丹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全球化这一特定的时空坐标体系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在认识全球化局势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参与全球化实践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在利用全球化机遇中取得。建设和谐世界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扩大影响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世界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在实践中相互推动,二者内外兼修、相辅相成,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全球共同繁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世界;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3-001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国内建设,“和谐世界”立足于全球建设,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处在全球化这一特定的时空坐标体系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基础,构建和谐世界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对国际环境的深度回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认识、参与、利用全球化的产物

中国通过和平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而非像历史上的某些大国靠侵略扩张崛起,一个重要的背景和条件就是经济全球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在认识全球化局势下提出

1978年后,邓小平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封闭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判断世界和平发展整体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走改革开放之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P64),“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1](P90),这是邓小平对全球高度联系、相互依存趋势的高度体认,尽管他从未使用过“全球化”这一词语,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对这一客观趋势的深刻把握。“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2]因此,中国要抓住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顺应世界范围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使我们这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摆脱落后面貌、赶上时代潮流。老路不能走了,但新路是什么?邓小平指出,中国不能走西化道路,搞资本主义,但同时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以往的道路和模式。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路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其展开的动力是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出社会主义的潜能和优越性;展开的条件是开放,通过开放面向世界,抓住全球化的机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参与全球化实践中开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政治壁垒得以搬除,经济联合趋势增强,信息化迅猛发展,时空压缩效应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各国各地之间联系的广度、幅度、强度、深度、密度都在增强,这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环境和条件。江泽民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明确提出顺应并参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3]20世纪90年代,正值中国的多事之秋,在各种严峻考验面前,中国坚持融入、参与全球化,紧紧抓住并用好了全球化的难得机遇,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风雨洗礼,顺利收回了香港与澳门,成功实现了与世界体系的对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4]江泽民高度重视并多次从正面论述全球化,主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既坚持独立自主,又积极主动参与,趋利避害,在全球竞争参与中赢得我们发展的主动权,求得民族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政府积极加入WTO,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促进东盟“10+3”合作和“10+1”会晤,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上主动与国际接轨,从而在关键时期顶住各种压力和斗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在利用全球化机遇中取得

在新世纪,全球化进入了深度依存、理性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步入新的时期。胡锦涛更加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解决好的重大课题。”[5]新一代领导人深刻概括了当今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是“和平、发展与合作”,把“合作”作为世界潮流与“和平”、“发展”相提并论,反映了新一代领导人对全球化时代特征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与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形成了利益交融、休戚与共的局面。现代信息技术和交通设施的发展,使世界上的重要信息都能够在瞬间传递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必须用广阔的全球视野来审视周围的一切,更加注重交流合作、相互借鉴,更加注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是当今时代发展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6]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根本的特征,全球化对各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稳步上升、和平崛起,走出了一条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联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中折射出中国对全球化择善而从的辩证态度和理性抉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颖而出并走向成功的原因。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球化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经验和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7]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从一开始就是在和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国际语境里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是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参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是在善用全球化的机遇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也必然是在与全球化的良性互动中完善的。这决定了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一味地就中国谈中国,就社会主义谈社会主义,必然要从全球化外部环境的纬度、从中国和平发展合作的经度,从更深广的时空坐标中去认识,否则将有失偏颇。“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把它看作一个外交问题,没有看到与国际环境的互动,没有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这是失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光从国际环境讲不清楚,要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际环境的关系。”[8]

二、构建和谐世界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我们是全球化的积极扬弃者,主张对全球化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消除其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一面。“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理想的全球化勾勒了清晰的轮廓。“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9]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各个角度指明了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政治层面,和谐世界倡导平等民主。平等是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以大欺小、仗富压贫、恃强凌弱。平等与民主相连,平等的结果就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各国平等、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是全球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倡议,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解决共同关注的全球问题,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让世界各国都真正享有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经济层面,和谐世界主张互利共赢。目前在经济领域影响世界和谐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贫富分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弊端,也是诱发众多全球性问题的温床。全球化应该是各国普遍、协调、均衡发展的全球化。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样的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应坚持以公正为基础,实现平衡有序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是南北差距更加扩大”[10],“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11],这是解决全球问题、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之道。为此,我们主张推动国际社会制定完善全面和广为接受的经贸体制,维护经济体之间平等合作、优势互补,努力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层面,和谐世界尊重多样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全球化的发展动力。中国主张本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来对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12]尊重多样性符合全球化时代对话、合作的主旋律,鼓吹“文明冲突论”、推崇“西方优越论”、宣扬“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标榜“文化西方化”只会引发战祸和冲突,这已经为全球化的实践所证实。

在安全层面,和谐世界强调合作安全。进入21世纪,全球性安全问题愈益突出和严峻,裁军军控、恐怖主义、太空竞赛、极地争端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气候异常、粮食短缺、金融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愈演愈烈。在全球化时代,无论是传统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都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美国与恐怖主义之间的较量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和谐世界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主张对话是实现安全的根本手段,合作是维护安全的内在保障,通过对话合作来处理种种跨国或全球性安全问题。这种新的安全理念将改变以往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实现安全的旧观念,有利于推动建立稳定有序的全球秩序。

在环保层面,和谐世界坚持区别责任。这主要体现在缓解温室效应上。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之一,妥善应对这一问题是全球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问题。发达国家是全球温室效应的“始作俑者”和主要责任者,发展中国家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中国支持联合国提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原则,主张贯彻责任分担机制,有区别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减排问题上既讲总量也讲人均,既讲当前也看历史,既讲生产也讲消费。和谐世界要求树立同舟共济意识,相互帮助、协力推进,不相互推诿,不彼此指责,各自尽力而为,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可见,和谐世界理论是一种新的全球观,它既包括了新的和平观、发展观,又涵盖了新的安全观、文明观、环保观。它从全球现实出发,提出一系列融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于一体的应对之道,既是认识全球现状的世界观,又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法论,反映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敦促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它“实际上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如何面对全球化挑战、管理全球化的思路。”[1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世界是内外和谐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参与利用全球化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开创出来的道路,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典范,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标志性成果。这一道路、典范和成果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构建和谐世界既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也是对这种影响的回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与升华。同时,构建和谐世界作为中国倡导的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念和全球治理方案,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带有强烈的中国印记,同样属于中国特色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一脉相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现实依据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中国是在国内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前提下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倡议的。很显然,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有力地提出自己的倡议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自成体系、游刃有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成就了中国纵览全局的大家之气,才培育了泱泱大国的自信和勇气,和谐世界理论才如初日虹云、喷薄而出。以往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学说无不是西方大国的产物,和谐世界理论标志着国际事务里中国话语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倡议”的转换。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构建和谐世界实践提供有益探索。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需要高屋建瓴的谋略,和谐世界理想的实现需要扎实稳健的步骤。如何使这一倡议由理论变为实践、由倡导变成行动,中国必须从自身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在国内构建一方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实践必然会增强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为探索和谐世界建设积累有益的经验和铺垫。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促进世界不断走向和谐的重要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同时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14]。“和谐世界的理念,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新视角、新思路和解决国家间问题的新途径,……其实质是:通过争取持久和平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并解决好全球性问题,同时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并解决好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持久和平”[14]。作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中异军突起,成功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并用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这必然会对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和谐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中国来讲,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稳定和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承担了最大的国际责任。同时,我们将继续与各国一道,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15]当然我们不是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以自身对世界未来的期待和承诺唤起其他国家对建设和谐世界的认同与支持,从而携手并肩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明天。

(二)构建和谐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搭建更好的平台

其一,构建和谐世界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熟与发展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离不开国际大环境。中国的发展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要和它赖以存在的世界紧密相联系,而不能孤立于外。中国要建成对人类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有巨大贡献的社会主义,也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和平发展的中国,期盼着和谐共生的世界。合作、和谐的世界,才能欢迎和平崛起的中国。因此,作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的理论延展和实践成功的外部条件,必然要对外呼吁建设和谐世界。”[16]

其二,构建和谐世界有助于铲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舆论障碍。要让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地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平气和地看待中国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是一个有力的公关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说,和谐世界既是中国外交的一项新战略,也是中国外交的一项新策略。和谐世界的提出,表明中国的兴趣在于构建和谐而不是要实现霸权,中国的眼界在于兼济天下而不是独善其身。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实践中,不利于中国发展的种种误解和猜忌将不攻自破,中国的建设性、负责任的大国地位和形象将进一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在全球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其三,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联结在一起,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团结在一起。”[11]中国通过倡导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崇高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中国的发展始终和世界的发展相协调,使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相一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它区别于全球化中其他道路、模式的根本所在。“这一新理念,体现了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愿望,也体现了一个爱好和平、讲求正义、尊重秩序的大国的责任意识,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形势特点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外交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17]

总之,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广阔平台。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能量和魅力将进一步绽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世界内外兼修、相辅相成,二者将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共同繁荣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苯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9.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5]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8-16.

[6]胡锦涛.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美国西雅图午餐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4-21.

[7]俞可平薄爸泄模式”:经验与鉴戒[N].文汇报,2005-09-04.

[8]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薄弱点[N].北京日报,2007-05-14.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7.

[10]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05-12-23.

[11]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16.

[12]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5-12-07.

[13]庞中英.和谐世界: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N].国际先驱导报,2005-12-29.

[14]唐家璇.共谋和平发展共建和谐世界[DB/OL].[2007-11-08].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7/11-08/1072402.shtml.

[15]继往开来共创中美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8-09-24.

[16]叶小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呼吁共建和谐世界——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而作[N]敝泄民族报,2006-04-04

[17]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九谈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N].人民日报,2007-09-01.

责任编辑:张新颜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