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峰 郝燕飞
摘 要: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发展和实现本身需要各种成本投入,讲求成本投入的过程就是科学处理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效益关系的过程,也是追求绩效的过程。作为党建领域的新范畴,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具有边界模糊性、一定递延性、趋向最大性和产出不确定性等特点。现阶段,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投入过程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有效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寻求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绩效最大化的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绩效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3-0030-08
在我国尚未形成高度民主化的社会环境下,党内民主的发展与运作要靠制度这一有效载体来推动和保障,所以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是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在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过程中,并非是无成本的运转,而是支付着相应的成本。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发展和实现本身需要各种成本投入,讲求成本投入的过程就是科学处理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效益关系的过程,也是追求绩效的过程。一个理性和成熟的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进程中,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高的效益。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研究,可以强化在政治领域长期被忽视而事实上客观存在的成本意识,有利于把执政党打造成一个节约型政党,并通过有效整合党内不同利益诉求,保障党内团结,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相关范畴界定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意义重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和发展党内民主。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党内民主的内涵和如何发展党内民主进行分析与界定。
(一)党内民主与党内民主制度化
党内民主是指在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内其他规定,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处理党的一切事务。依据党内民主的内涵来观照党内民主“理应如此”的内在规定性与目前我国“事实如此”的党内民主现状,就会发现,这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对法定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说,发展党内民主的关键就是缩小这一差距。
党内民主是一种秩序状态,而其实现则是一种动态的秩序平衡过程。党内民主的实现要靠党内民主制度化来推动和保障,党内民主制度化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一个概念。制度化是各种规则、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过程。由此,党内民主制度化就是把党内民主的理念、基本原则、制度规范、组织程序等逐步内化为广大党员和党内各级领导干部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模式,使之成为党内政治生活基本准则的转变过程。
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党内民主,党内民主也必须制度化,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完善,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进、互动关系。党内民主各项制度的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党内民主,在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过程中,逐渐把党内民主的政治生活内化为一种习惯,并逐步积累和定型,最大限度地凝聚党内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党内民主生活的和谐运行,从而实现党内民主,从这种意义上说,党内民主制度化可被看作实现党内民主的手段或工具。党内民主的发展要靠党内民主制度化推动和保障,没有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系统化就没有党内民主的发展;同时,党内民主也是党内民主制度化的一个主导性推动力量,党内民主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性,一旦其走向健康轨道,必然会要求党内民主制度设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所以,保持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新形势下党内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党建领域的新范畴
成本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量的价值牺牲”[1]。这个概念被应用到政党组织等非实际生产部门,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获取某种收益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可以是货币、物质等有形形态表现出来的直接代价,也可以是机会、认同程度等无形形态表现出来的间接代价,这些代价可以是当下就发生的,也可以是波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因此,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就是指执政党为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所必然占用与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以及由此引发的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间接性负担。
政党组织的非赢利性特点,使一些政党,尤其是东方国家的一些执政党只重视收到的成效,而忽略为之付出的代价、成本。实际上,与企业生产过程一样,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也存在着资源消耗,而且支付着经济成本以外的政治成本,甚至政治成本有时还要高于经济成本。一个理性的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成本的约束,要考虑成本和收益间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效益产出最大化。
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问题是我国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把其纳入政治学领域,是对政党政治研究范畴的新拓展。执政党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党内利益诉求,又要受到成本约束。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执政党要想夯实自己的执政基础,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保证执政的合法性,就必须重视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投入与效益比例关系,把成本和效益结合起来,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比例。
(三)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特点
成本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了区别于经济领域成本特点的研究与探讨,在党内民主制度化实现进程中,其成本也具有固有的内在特征。
1.边界模糊性。从成本的配置状况来看,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具有边界模糊性的特征。边界作为异质系统间隔的标志,把党内民主制度化支付的各项成本区别开来,但各项成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在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初期,各项成本之间是单个存在的,没有太多的内在联系,随着成本的逐渐投入,成本之间会逐渐倾向融合与共生,各成本之间的边界就会趋于模糊。
2.一定递延性。从成本运作的时间上看,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具有一定的递延性。在执政党为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占用的资源消耗过程中,执政党既有人力、物力、时间等显性成本的投入,又有威权、合法性等隐性成本的投入。隐性成本的存在递延了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收益,由于这种成本的非市场活动性,成本不是在当下就得到效益,而是一种尚待确定的收益或暂时未被确定的收益。
3.趋向最大性。从成本的基本价值取向上看,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具有趋向最大性的特征。追求绩效最大化是任何成本主体在有目的地投入成本时对所产生的未来效益预测的趋势性要求,是成本投入主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执政党对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获取收益的期望值越高,就越会更合理有效地配置、整合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的成本投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状态,从而保证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效益产出趋向最大。
4.产出不确定性。从成本可能在未来获取的效益看,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具有产出不确定性的特征。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成本投入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在未来究竟能够产生正效应还是负效应,或者产生多大的正效应或负效应都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在党内民主制度化实现过程中,虽然成本投入主体的基本出发点是希望能带来良好的收益,但由于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并不是每项成本投入都能转移到新价值中,所以很难确定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效益产出。
二、现状与问题: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分析
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成本投入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从不同的属性来观照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构成要素,分析各成本要素之间的转换与有机结合,探索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运动规律及反馈关系,阐明最优化的成本配置方式,进而透视我国当前在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不同属性下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构成要素
从不同属性视角剖析,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由不同的要素组成。这里从对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影响路径、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进程及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自身属性进行分析,梳理出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构成要素,分析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构成要素的运动规律,以更有效地对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考核和控制。
1.从对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影响路径审视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构成。
经济成本,是指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支付的可以用货币形式衡量的物质资源。在党内民主制度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包括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支付、办公场所、办公费用支出等。此外,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经济成本还包括因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以往不适应的政策调整和补充所需的经济资源消耗。
政治成本,是指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投入的政党权威、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等政治资源,这些政治资源的耗费相对于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经济成本来说,更难以控制。
意识形态成本,是指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为使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信仰信念获得公众的持续认同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消耗的资源和付出的代价。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为使自己的理念、信念、原则获得思想舆论上的支持、认同,并逐步内化为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构筑起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领思想、精神、文化领域的能力消耗,从而形成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意识形态成本。
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和意识形态成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用数学集合的概念来表达就是一种“交集”关系,即有共同的一部分,也有各自不同的部分,三者之间的科学比例关系对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效益及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进程有直接影响。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进程中,执政党为了实现成本投入产出的绩效最大化目标,必然会在成本投入以后对各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与规划,使现有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意识形态资源在投入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转化,能够互补利用,实现各项资源的良性组合,用最小的成本要素组合投入实现最大效益产出,保证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
2.从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的角度细化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构成
设计成本,指执政党为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这一目标进行制度设计时投入的成本。包括界定存在的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拟定方案、政策方案择优所需的调研、收集、分析、决策比较、论证等消耗的资源。
规范成本,是指经过甄别优选的政策被制定为各项法规、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需消耗的资源。政策方案被择优选出来后,并不一定能立即付诸实施,需要一定法律程序予以审定,取得合法化的地位,才能使公共政策在全社会具有约束力。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政策方案取得合法地位的过程所消耗的资源可归纳为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规范成本。
执行成本,是指执政党把相关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规范落实和推行所需消耗的资源。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执政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运作,经过解释、实施、宣传等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换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这个阶段消耗的资源被称为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执行成本。
认同成本,是指执政党为把党内民主的规范制度、价值理念逐步内化广为大党员和党内各级领导干部内心信念和行为模式所支付的成本。制度执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不是制度制定者或执行者能够完全决定的,还与制度接受对象有直接关系。提高接受对象对制度的认同感,并将这种认同感逐步内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所消耗的资源被称为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认同成本。
监督成本,是指执政党为确保党内民主制度化有效运行所产生的防范、检查以及惩治所消耗的资源。为了确保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有效运行,必须对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各个环节加以监控,在这个环节中,因督促、监控、惩罚等产生的资源消耗被称为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监督成本。
调整成本,是指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足之处进行不断补充和修正所消耗的资源。在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过程中,社会生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制度在环境置换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局限性必然会促使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修正、更新和替换,以便达成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个阶段消耗的资源被称为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调整成本。
从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进程来看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整个系统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推进过程,而是双向、多渠道的反馈影响关系,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系统可能会跳回到前一环节,甚至回到程序的起点,从而增加其它环节资源的消耗,导致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整体增加。
3.从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自身属性把握其构成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依据成本存在的习性,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内经常保持一定的数额,不随政党活动量的多少而变动,包括执政党为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所需的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及行使一般日常事务所必需的开销和一定时期的公务人员工资等。可变成本是指随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活动量的多少成正比例增减变动的总成本,包括公务人员的奖金、会议费、制度规范费用、制度宣传费用等物质资源消耗和时间、信息等非物质资源消耗等。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依据成本投入能否直接显现,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投入的易于计划和控制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为确保各项制度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所投入的能够用货币形式衡量的各项开支。隐性成本是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过程中,成本投入主体通常难以计量的资源消耗,这部分成本不如显性成本明显,但在成本效益权衡中又必须重视的成本,包括因决策失误造成的递延经济损失、不当行为侵占、政党权威、合法性、价值认同、凝聚力等难以定量的资源消耗。
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依据成本支付的影响周期,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可分为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长期成本是指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为保证党内民主制度化科学、有效、稳定地实现而投入的成本,影响周期较长。一项制度的制定、执行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都属于长期成本等。短期成本是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支付较为具体准确的成本投入,影响周期较短。另外,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短期成本是为保证长期成本收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必要的、连续的成本投入,如为制定某项制度,前期所必需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等所需要的各项成本支出。
有效成本和无效成本。依据成本投入-产出效果,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可分为有效成本和无效成本。有效成本是指在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过程中转移到新价值中的成本,客观上提高了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的绩效,产生了积极正面效果。无效成本是指执政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支付的超量成本,这部分成本不能带来绩效,反而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消耗。无效成本是不能转移到新价值中的那部分成本,它没有相应的效益产出甚至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由不同的要素组合而成。成本要素在实际投入过程中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不是各子要素单独作用就可以实现目标,而是在经过成本投入主体的合理配置与科学规划之后,按照不同阶段的需求投入不同的成本要素。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有其自身属性,掌握各项成本优劣特点,使各项成本在相互循环与融合中使用,力求以最小成本要素组合获取最大绩效产出,保障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有效实现。
(二)透视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成本意识淡漠的理念缺失、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的结构性失衡、权力寻租现象普遍的不良行为以及缺乏绩效评估机制的制度性问题等。为了保障党内民主制度化资源能够可持续提供,必须对我国党内民主制度化实现过程中成本投入的现存问题作深入分析。
1.成本意识:党内民主制度化建设中的理念缺失
理念产生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意识是一种理念,一旦缺失就会普遍影响广大党员和干部的行为。成本意识是控制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内在因素,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政党组织的非营利性特点,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意识相当淡漠。萨斯认为:“公共部门提供的成本费用,平均比承包商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要高35%~95%。”[2]成本意识的缺失导致成本投入主体较少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投入成本时淡化经济成本的投入量,忽视政治成本投入,过多地消耗意识形态成本,使得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不协调,直接导致执政党缺乏降低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内在动力。
2.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结构性问题
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是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的关键。从结构上看,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各项成本相互作用使整个成本投入系统能够发挥最大功效。不合理的成本配置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系统的结构失衡,影响各成本要素的效益产出。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成本投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成本输入与输出的系统反馈过程,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资源配置方式上结构还不很合理,造成各项成本要素之间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相互干扰或抑制,使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负反馈输出较强。较强的负反馈输出导致成本投入与产出效益失衡,使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整体效益下降,限制了党内民主制度化目标的实现。
3.权力寻租: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不良转移
权力寻租是影响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不当转移的主导因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3]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权力滥用现象较多,这就给权力寻租的发生提供了空间。从成本视角分析,在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权力寻租行为弊端丛生:一方面带来了大量隐性成本存在,使成本效益较难预测;另一方面还削蚀了执政党的公信力,并造成一系列成本的链式增加,使原本用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资源转投到其他无效活动上,大量的无效成本投入必然造成稀缺社会资源的浪费,阻碍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
4.健全绩效评估机制是提高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绩效的契机
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是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绩效产出的保障。在成本投入以后,能够产出什么样的效益,以及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最佳效益,缺乏健全的测评体系或评估方法,就很难确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绩效评估机制存在着不切实际、评估价值取向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弊端等。政府绩效评估是一个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过程[4]。绩效评估制度设计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能够准确反映成本输出的反馈结果,并在这种反馈结果的导向下,正确输入下一轮的成本投入方向。而不健全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成本输出反馈结果的真实性,导致对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方向做出偏差或错误的判断,引发绩效观念严重偏差,误导成本投入方向,导致不科学的成本投入和大量错误的成本投入,带来大量无效成本的积累,影响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有效运行。
三、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绩效最大化的路径求索
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获得绩效产出最大化的基本要素,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成本构成要素较多,其关系也相当复杂,如何基于我国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成本现状,综合、系统地考量各成本要素之间的内在实质联系,恰当地利用已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并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有效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寻求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绩效最大化的路径,是理论界必须关注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制度是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有效载体,是为了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而进行的一系列程序、原则、规范等安排。因而,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产出绩效,是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获得绩效最大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1.科学的制度设计更有利于接受对象的有效回应
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是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前提,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的制度设计,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自主性扩张和能力展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回应过程。制度设计的科学与否,决定着党内民主制度的被认同程度高低。制度设计得越科学,越容易得到接受对象的认同,认同程度越高,制度也就越容易顺利推行。所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必然会首先重视与制度接受对象的沟通,使制度接受对象能够对制度接受并认可,才能更有效地回应制度执行,使党内民主制度化的推行过程变得主动而富有预期性。从本质上讲,提高制度设计科学性的意义就在于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资源节约或成本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党内民主制度化总成本支付量降低。
2.可行的制度设计必然会降低无效成本投入
理论上最完美的制度,如果在实践中缺乏可行性,就可能变成最蹩脚的制度。在实践中,科学的制度设计并不一定就是可行的制度设计,制度设计和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程度的背离。正因如此,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制度设计过于超前或过于滞后都会影响制度的有效运作,阻碍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制度设计应该充分权衡制度环境,根据本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承受能力作出具体构想,准确地把握尺度,注重制度设计层面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制度设计的可行性,尽量减少或避免无效成本投入,使有限的党内民主制度化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与释放。
3.及时更新制度,防止成本投入的惯性损失
制度虽然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特征,但制度又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初始状态的制度设计不具有完美性,再加上制度运行和存续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必须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或重新设计,使其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制度变迁的压力源于对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挑战。”[5]相对于人们的预期制度目标来说,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时,设计者就会考虑较大幅度地修改或重新设计制度系统,如果不及时更新,制度就会因为缺乏适应性导致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的恶性循环,使成本投入沿着制度的惯性滞后力量而产生惯性损失。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要及时更新制度,用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取代另一种效率相对较低的制度,挖掘潜在的最大效益,使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获得绩效最大化产出。
(二)强化政党权威,以填补制度化进程中的制度缺失
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作为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其作用的发挥建立在一定的权威基础之上,是填补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制度缺失的依靠性力量。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对党内民主制度化有效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强化政党权威不等于政党专制
政党权威是借助政党的威信使公众自觉自愿地服从,是建立在受影响者认同的基础之上,是政党被认同的结果。政党专制是指权力不受限制地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的一种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凸显了权力不受限制地被使用,政党价值目标的实现是迫于政党权力压力而被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两组概念显然意味着政党权威不等于政党专制。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加强政党权威,不是向传统的回归,更不是搞政党专制,而是在制度化进程中制度缺失情况下保障制度化前行的力量。
2.构筑更加理性化的政党权威
社会转型使传统政党权威地位动摇,不再适合社会需要,而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的制度缺失又要求必须形成更强有力的政党权威,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根据权威转型的趋势构筑一种更加理性化的政党权威,以适应发展党内民主制度化的需要。权威的理性化被认为是政治现代化的条件之一[6]。我国政党权威作用发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构筑更加理性化的政党权威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效配置资源、节约成本投入。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要想获得绩效最大化产出,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更加理性化的政党权威作用的发挥。 (三)引进企业部门管理方法,确保资源运用之最大效益
和政府相比较,企业更注重成本效益关系比率。可以考虑引进企业部门管理方法,使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过程中,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有效措施,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绩效产出,提高党内民主制度化的资源运用率,确保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的绩效最大化产出。
1.导入企业管理理念,强化成本意识
自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首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企业化政府模式以后,企业管理模式开始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这种模式并不是让公共组织像企业一样运作,而是要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去革除传统公共部门存在的弊端。企业总是在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利润,理性的政党在追求其目标实现过程中,必须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讲求效益产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应该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强化成本意识,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绩效产出。
2.建立现代预算体系,实现成本预算科学化
私营部门预算制度的构建,使控制成本成为可能,并为公营部门预算机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国现行预算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大弊端,预算约束软化,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弹性空间较大,使成本投入无法根据预算指标控制实践活动。现代预算体系的建立是一种对未来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所进行的成本投入规划、配置与控制的活动,具有较强前瞻性、完整性、细致性、透明性的刚性现代预算体系,是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的控制阀,其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是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获得高绩效产出的最佳切入口。
3.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优化成本支出结构,是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获得绩效产出最大化的突破口。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成本投入导向,这种结果导向性机制与投入导向性的成本预算相联系,引导着成本投入主体有效地控制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绩效评估是一个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环境变化对绩效评估标准作出“与时俱进”的适时调整,不断改进绩效标准,形成持久的导向机制,以保障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获得持续的绩效最大化产出。
(四)发展电子党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政党政治相契合的产物,电子党务其开放性、互动性、针对性、时效性等独特的运营优势牵引和推动了一场公共部门的成本节约革命,大大降低了公共部门的成本投入,成为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获得投入绩效最大化产出、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化实现的理性选择。
1.优化党内管理流程。以电子为手段、工具、方法和载体的电子党务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党的组织结构、业务模式、工作流程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科层制党务工作的整体结构与运行方式。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理性,一种新的生产力,可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7]。电子党务是网络扁平化的政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政党组织结构有效减少了纵向管理层次,消除了冗余部门及部门间的重叠流程,使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达到耦合效应。网络扁平化的政党组织结构优化了政党管理流程,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政党机构运行的成本投入。
2.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噪音和损耗。传统党务工作的运行方式是执政党输出的信息沿着众多层级上下传递,众多的传递介质和传递渠道以及人为因素影响,必然会造成众多的信息失真现象发生,这种间接传递模式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噪音”和“损耗”的直接原因。电子党务以其影响范围广、涉及面大、时效性强、准确度高、信息量足等明显优势,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流程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避免信息获取和反馈过程中人为的阻滞及失真现象,使执政党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获取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制度执行的反馈信息,以便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党的制度、规范、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减少循环往复的调整成本投入次数。在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过程中,电子党务的建立进一步整合了党内民主制度化资源,使成本投入得到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是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获得绩效最大化产出的有效载体。
3.信息处于高度透明状态,有利于各种形式的监督。电子党务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多维性等特点,将党内各部门组织机构、职能、办事章程、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制度及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开,扩大党内事务的透明程度,有利于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信息网络,促进权力监督。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执政党将党内的重大决策、政策法规、制度程序等党务内部的办事方法、程序、结果等信息通过网络公开,使广大党员和民众较好地了解党内工作进程、结果,监督党内民主制度化各项成本投入的绩效产出。在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进程中,把党内民主制度化的理念、原则、制度规范等融入电子党务系统中,党务信息处于高度透明状态,形成立体监督,促进和保障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获得绩效最大化产出,从而使党内民主制度化低成本实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资源配置尚存在无序投入、错位投入及重复投入等不合理现象,迫切需要整合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作为社会资源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党内民主制度化资源能否优化配置资源不仅关系到党内民主制度化成本投入绩效的高低,而且关系到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党只有合理规划、优化配置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各项成本投入,科学处理成本-效益关系,更好地控制成本投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投入,才能保证党内民主制度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章 原.重塑政府[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53.
[2][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9.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4.
[4]王 义,庄海燕.降低交易成本: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新视角[J].长白学刊,2007,(3).
[5]DOUGLASSC.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86.
[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92.
[7]张 婷.电子党务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探索,2006,(3).
责任编辑:李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