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境界

2009-07-14 05:58陈敬秋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课书本一节课

陈敬秋

笔者在22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期达到好课的境界。

一、平和舒缓,理性思考

现在的历史教学研究很重视教学方法的探索,比如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等。这种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常常是:尽量追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学生自主提问、回答、议论、比赛。其实,历史应该是一种很成人化的学科。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认知水平有限,在历史基础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有的公开课,过多地使用多媒体、音乐、电影等辅助工具,把历史课堂搞得丰富多彩热热闹闹。把历史课堂活泼化,这些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使用不当就成了作秀、摆花架子。一节课的内容多材料多也不好,学生会应接不暇,因为课堂节奏太快,学生会来不及咀嚼消化。好的历史课,应该是对教学内容的认真钻研:感受史实,理清线索,分析结论,思考借鉴。宁静平和、从容思考应该是历史课堂的一种境界。

二、从容宽松,不拘小节

有的优质课评价,把学生活动时间安排,过渡与衔接,有无失误,教学各种目标是否实现等量化成分值,给一节课打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过于注意这些细节会分散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注意力。(实际上就这两样就够教师累的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应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历史知识有没有增加,学习历史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升华。我们不能希望学生一节课能有很多收获。上述三种目标能实现一两种就很不错了。至于教师是否有说错了的话,时间安排是否巧妙,教学过程是否顺畅等,倒是次要的问题。要想一节课照顾到那么多问题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强为之,也只能一两节课,不能天天如此。可能我们不去刻意套用那些教学模式和方法,课堂教学再随意些,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历史课堂会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精于讲解,传道授业

新的教学方法很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而现实问题是:初中历史课时少,内容多,学生能“自主探究”的时候非常有限,与接受学习相比费时较多,难免会走弯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授就特别重要。教师的讲授,不仅能更有效地解析书本知识,还能把自己学习历史的独特感受传授给学生。那些语言能力强、知识丰富、有独特见解的教师,他们的“讲授式”教学也很吸引学生,也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讲授式教学对一个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得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功底深厚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个知识贫乏、语言无味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但清贫与寂寞常使我们那颗乐于读书的心浮躁起来,常常心倦抛书,甘于堕落。今年暑假笔者聆听了专家的演讲,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于是决心做一名知识渊博的教师、有思想的教师,用精彩的讲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用深刻的思想影响学生。

四、批判怀疑,精神独立

一般说来,初中的孩子是比较幼稚的,教材也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有一些学生能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疑问。比如有的学生就提出:“南京大屠杀死了30多万人,而1927年国民党清党就杀害了100万人。”这显示出学生对阶级问题和民族问题的思考来。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赞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敢于批判质疑的学史能力。教育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老师。老师有时候由于学识和眼界所限,说的不一定对;书本由于政治等原因也有有意忽略和缩减的情况。要常怀批判怀疑之心去学习历史,学真实的历史,全面的历史,不拘泥于书本,要从多种渠道获得历史知识,读书要读中国的、外国的、不同政治派别的;试着自己去搜集第一手史料。当然,培养初中学生这样的学习历史的能力还很难,但方向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向这方面努力。

总之,笔者认为“好课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不哗众取宠,不浅薄幼稚。要节奏舒缓平和,理性从容;教师要精于讲授,学生要善于聆听;师生都常怀质疑批判之意,保持勇于求真之心。有思想,有灵魂,能理性思考的历史课,才是好课。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历史课书本一节课
玩转书本
打开书本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开在书本里的花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