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
我国土壤酸化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40%以上,土壤酸化主要由酸雨、大量使用化肥对土壤环境产生的酸化污染和大豆的重迎茬,使得大豆根系分泌的十七种有机酸的积累,所造成。主要表现为土壤颗粒分散,破坏了土壤的水稳性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土壤中微生物等的减少,使得土壤中营养的矿化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尤其是土壤的各元素的矿化释放的比例失调加剧,引起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及质量下降。
一、重视土壤PH的意义
土壤PH值包括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土壤活性酸度是指土壤溶液中表现的H+活度,而潜在酸度与阳离子交换量(又称土壤缓冲能力)有关,土壤PH值是土壤理化性状和肥力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微生物活动,营养转化,存在状态和有关元素的有效性,近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
二、土壤酸化的危害
由于土壤用PH表示,一般PH4.5以下为强酸性,不适应任何作物生长,PH4.5~5.5为酸性,只有水稻生长,PH5.5~6.5为微酸性,适应水稻生长,PH6.5~7.5适于旱田作物生长。
土壤酸度过大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氧气含量低,还原性强,多种阳离子被还原吸附在作物的根表,形成一层作物吸收营养的屏障,使得有用营养吸收困难,作物生长缓慢,缺氧环境刺激厌氧微生物繁殖,产生毒素和有害气体,使根系生长困难,病害加剧,严重的导致根系死亡。
土壤板结,渗透性差,大雨过后,造成有机质,营养元素被淋溶,流失严重,同时板结后,由于土壤中毛细管未被切断,在烈日下失水加剧,土壤耐旱能力差,用百姓的话说“雨天水汪汪,旱天硬邦邦”。使得土壤的肥料利用率低下,作物生长量不足,产量低品质差。
三、传统的改良方法
我国传统的土壤改良方法是撒施石灰,石灰是强碱性与土壤的酸性物质进行中和反应,土壤的酸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良,但由于施用的石灰与施入的营养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难溶的磷酸盐和氨气,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造成了土壤中的有效磷、钾无法吸收,反复使用使土壤活性不断下降。
四、目前推广应用的酸性土壤改良剂
酸性土壤改良剂集生物型、营养型为一体,内含有生物分解、生物活化、生物改良剂、生物钙降解,有机钙调节、活性钙中和剂、抑制返酸剂为一体的生物酸性改良剂,可有效地减缓土壤板结,改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矿化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
建议用量PH在5以下,公顷用75千克,PH在5以上,公顷用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