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闻
摘要唐朝末年,藩镇势力不断增长,与朝廷长期争权斗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领导农民起义,史称“桂林戍卒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很快被朝廷镇压下去,但却开启了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庞勋起义基于南诏侵边,正所谓宋祁在《新唐书》南诏传赞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由此可见南诏侵边和“桂林戍卒起义”影响之深远。
关键词藩镇势力咸通九年南诏侵边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17-01
一、西南边患
唐初,六诏都臣属于唐,蒙舍诏与唐关系最密切。开元二十六年(638年),唐玄宗封蒙舍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在唐玄宗支持下,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迁都至太和城。天宝七年(748年),皮逻阁死,阁罗凤袭云南王位。姚州都督张虔陀企图利用阁罗凤是皮逻阁的过继嫡子这一事实,打算在王位继承上以皮逻阁的儿子诚节取代阁罗凤,失败后便借机对南诏进行军事征讨。天宝九年(750年),阁罗凤和妻子到姚州拜访都督张虔陀。张虔陀不但侮辱阁罗凤的妻子,还勒索钱财,并向朝廷“阴表其罪”;同时征调大军,准备征伐。阁罗凤被激怒,起兵反唐,杀死张虔陀。天宝十年(751年),唐朝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八万大军征南诏。大军抵曲靖,“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其所虏掠”①,并且陈述利害说:“若不许,当归命吐蕃,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鲜于仲通却不顾大局“唯言杀戮”,又扣留南诏使臣,派大将王天运带兵绕道点苍山后,企图腹背夹击,歼灭南诏主力,逼得阁罗凤决心投靠吐蕃,阁罗凤向吐蕃求援,合力反击。唐军全部覆没,鲜于仲通“仅以身免”,自是阁罗凤北臣吐蕃。公元752年,吐蕃册封阁罗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赐为兄弟之国”,唐朝一战失去了在云南经营一百多年的成果,南诏的割据局面自此形成。唐朝失败后,宰相杨国忠“耻云南无功”,欺上压下,强征暴敛,经过两年多紧锣密鼓的备战,更大规模的征南之战爆发了。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命大将军李宓率兵20万再度征讨南诏。李宓大军直逼南诏城,遭到南诏和吐蕃的合力夹击,结果李宓阵亡,20万大军“弃之死地,只轮无返”。
南诏归附吐蕃后,“吐蕃役赋南蛮重数,又夺诸蛮险地立城堡,岁征兵以助镇防,牟寻益厌苦之。”②因而异牟寻为南诏王时,反吐蕃归唐。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丰佑为南诏王时,与唐再度交恶,命王嵯巅等攻入成都,“止西郛十日,慰赉居人,市不扰肆。将还,乃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人惧自杀者不胜计。救兵逐,嵯巅身自殿,至大度河,谓华人曰:‘此吾南境,尔去国,当哭。众号恸,赴水死者十三。”③
《新唐书》九六杜如晦传附元颖传略云:
“大和三年,南诏乘虚袭戎、巂等州,诸屯闻贼至,辄溃,戍者为乡导,遂入成都。”
通鉴二四九大中十二年六月条略云:
“初安南都护李琢为政贪暴,群蛮怨怒,导南诏侵盗边境,自是安南始有蛮患。”
唐朝自咸通以后,南诏侵边,“影响唐财政及内乱颇与明季之(辽饷)及流寇相类”④,这是唐外患与内乱相互关系的一个例证。
《新唐书》二二二中南蛮传略云:
“……宣宗皇帝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至大中十四年,内库赀积如山,户部延资充满,故宰相敏中领西川,库钱至三百万缗,诸道亦然。咸通以来,蛮始叛命,再入安南、邕管,一破黔州,四盗西川,遂围庐耽,召兵东方,戍海门,天下骚动,十有五年,赋输不内京师者过半,中藏空虚,士死瘴厉,燎骨传灰,人不念家,亡命为盗,可为痛心!”
二、庞勋起义
西南动荡,唐朝为了加强西南边防力量,决定调遣徐州兵戍守岭南,不料却自掘坟墓。唐懿宗时,徐州一带“风土雄劲,甲士精强”,那里人性刚烈,武风极盛。当时,南诏趁唐朝对岭南的统治鞭长莫及之机发动战争,使得与南诏相邻的岭南地区深受其害。为了平息南方的兵戈,加强西南边防力量,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在徐州一带招募两千人到南方充当驻军,其中有八百人在桂州驻防。咸通九年(868年),庞勋为首的桂州戍卒因不满连续戍守桂州而起兵反唐。这次起兵历时一年九个月,攻取宿州、徐州、濠州、滁州、和州、寿州、庐州、沂州、海州、沭阳、下蔡、乌江、巢县等地,控制了唐江淮地区,切断了江南财赋通道,队伍发展到一二十万人,其影响是深远的。
《新唐书》一一四崔彦曾传略云:
初,蛮寇五管,陷交趾,诏节度使孟球募兵三千往屯,以八百人戍桂林。旧制,三年一更。至期请代,而彦曾亲吏尹戡、徐行俭贪不恤士,乃议禀赐乏,请无发兵,复留屯一年。戍者怒,杀都将王仲甫,胁粮料判官庞勋为将,取库兵,剽湘、衡,虏丁壮,合众千余北还,自浙西趋淮南,达泗口。……勋陷宿州,发廥钱募兵,亡命者从乱如归,船千艘,与骑夹岸,噪而进。……彦曾悉诛贼家属,勋众四面超墉入,囚彦曾大彭馆。有曹君长者说勋曰:“贵者不并处,今朝廷未以留后命公,盖观察使存尔。”勋乃杀彦曾于寝,自监军使逮官属皆死。
对于唐朝来说,泗州是江淮要害,关系到江淮漕运。如果泗州被义军控制,唐朝的经济命脉就将被切断。朝廷惊恐万状,开始大规模调兵遣将:任命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率诸道军及沙陀、吐谷浑等族部众,镇压起义军。
《新唐书》一四八《康日知传附承训传》(参考《旧唐书》一九上《懿宗纪》咸通四年五年九年十年诸条,及《新唐书》一一四《崔融传附彦曾传》等)略云:
帝乃拜承训检校尚书右仆射义成军节度使徐泗行营都招讨使,率魏博、鄜延、义武、凤翔、沙陀吐浑兵二十万讨之。勋以(其父)举直守徐州,勋闻徐已拔,自石山而西,所在焚掠。承训悉兵八万逐北,沙陀将朱邪赤衷急追。至宋州,勋焚南城,为刺史郑处冲所破,将南趋亳,承训兵循涣而东,贼走蕲县,官兵断桥,不及济,承训乃纵击之,斩首万级,余皆溺死,阅三日,得勋尸。
《新唐书》九懿宗纪略云:
(咸通九年)七月,武宁军节度粮料判官庞勋反于桂州。丁丑,陷徐州,观察使崔彦曾死之。十一月,陷濠州,刺史卢望回死之。右金吾卫大将军康承训为徐泗行营兵马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北面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南面招讨使。十二月,庞勋陷和、滁二州,滁州刺史高锡望死之。壬申,戴可师及庞勋战于都梁山,死之。是月,前天雄军节度使马举为南面招讨使,泰宁军节度使曹翔为北面招讨使。
(咸通十年)四月,康承训及庞勋战于柳子,败之。六月,神策军将军宋威为西北面招讨使。九月癸酉,庞勋伏诛。
唐懿宗“任相不明”,而对路岩、韦保衡之辈,却大加信任,“藩镇屡畔,南诏内侮,屯戍思乱,庞勋乘之,倡戈横行。虽凶渠歼夷,兵连不解,唐遂以亡。”⑤值得强调的是,庞勋起义是雇佣兵与农民的同盟,虽然这种联盟是暂时的,庞勋义军也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对唐朝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胜利只是下一次更大失败的前奏。庞勋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不久,就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散居“兗、郓、青、齐之间”的庞勋余部,重新加入到王仙芝、黄巢的队伍里。因而,宋子京评论道:“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于无备。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