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远
孩子,我们去找大自然
让孩子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
下午,儿子放学回来早,我见他没有什么作业,就带他到外面去挑野菜。
我们小区里,绿化地里长满了各种杂草,野荠菜遍地都是。以前,我曾经带他挑过几次野菜,但那时他毕竟年纪小,野荠菜的模样没法准确记起。我和他走到绿地后,先是指定式采摘——我给他指一棵,他就挑一棵。后来我给他划了一个小圈,告诉他这里有几棵野菜,让他自己找自己挑。几次找对后,他觉得找野菜太简单了,还没等我圈定,就急急忙忙地自己找去了。可几乎每次都是错的。我对他说,野荠菜的叶子有缺口(他还不懂得羽状叶),他就指着一棵小羊奶草,硬说是野菜。我再补上,“野荠菜叶中间颜色是红的”。他看了一下居然说不是红色是土红色的。事实上,不少野菜既不全是羽状叶,中间也不全是红色的,我只能因地制宜看到什么特点就说什么。
小区空地上野草多而野菜少,要识准,再挑出来,对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点难度的。好在儿子有了以前挑野菜的经验,识别率很快提高上来,他兴味越来越足,没多久,挑下的野菜就盖住小篮底了。晚上,他妈妈用野荠菜炒了鸡蛋,一家三口吃得津津有味。
后来我又带儿子去挑野菜。这次,儿子学会了用刀的方法。开始,他总是把刀放在离菜根很远的地方使劲,花很大的力气,要么挑起一大块泥土,要么挑上来的野菜上带了一大块的泥。我教他把刀靠近菜根,几乎不花力气就可以把野菜挑下来。一会又碰到新问题了,刀是靠近菜根了,但挑时因刀放得太平却把一棵大大的野荠菜挑散了菜心。后来又挑坏了好几棵。我连说“可惜”,儿子记住了“可惜”这个词,自己也用了起来。对用刀这类“技术活”,我只是讲给他听听而已,不希望他一下子全部掌握,大可不必像要求他做作业那样,一题也不许错。
挑野菜时,儿子还不时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他告诉我老师已经让他们练习写话,每天要写一两句。前几天他写的几个句子被老师划了好多圈,现在心里还很高兴呢。我心里灵机一动,好句子怎么样才能源源不断地涌到他的小脑瓜?那要让他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啊!只要他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就是好句子嘛。像挑野菜,那是我小时候常做的“作业”,现在对他却完全是“另类”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他会感到新鲜、有趣、好奇。于是在挑野菜时,我启发他将眼前看到的情景组织整理成句子。一会儿,他整理出了一句:“我找到了一棵很大很大的野菜,可惜野菜开花了。”后来又造了一句:“前面一棵野菜躲在野草里,我差点把野菜当成了野草。”没有修饰,也无形容,是白描式的,但清新可人,如同那些野菜,天然的勃勃的而不是人工栽培的。
两次挑野菜,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初识了野菜,吃到了野菜炒鸡蛋,又学到新词语,想出了两个好句子,这一切都在轻轻松松中获得。对这些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环境下的孩子来说,认识不认识野菜可能无关紧要,但让他们接触并认识一下野菜,是有益的。况且,挑野菜的趣味一点也不亚于带他上一趟植物园或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