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艳
摘要:在中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从创新思维的特征、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一、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涵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所谓创造思维,就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独到的、新颖的见解。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自身实践,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来探寻新的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创性、求异性、联想性、灵活性等特征。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1.质疑思维的培养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使教学朝着培养主动创新精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通过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解,敢于打破权威论断,并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去践行创新活动。
2.扩散思维的培养
扩散思维是指解答问题时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等。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联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问题,或者找到与题目接近的原理、方法,变通运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根据已知条件,联想已经掌握的新旧知识及解题经验,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解题途径,取想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对例习题作进行更广泛、更深刻地思考。
3.联想思维的培养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表明,当人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产生新奇的想法。这种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联想思维的最好描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数学习题的处理要“精” “精讲精练”,要强调解题的关键和本质,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传授。
4.逻辑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教师要提供感观材料,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过度,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加强。
三、创新思维的组织实施
1.创设思维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素养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要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导语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讲韦达定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的问题,x2-5x-14=0的根是多少?让大家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等大家完成解答后,再出一个题目,求x2+7x+12=0的根又是多少?很多同学对于这样的课堂导言不解其意,但仍是很认真地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再引出韦达定理的讲解,从解题的准确率和时间上进行分析对比,加深了学生对韦达定理的认识和理解,也诱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或者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对一些问题先进行猜测,推测出答案,再进行证明。此外,教师应让学生学会猜想的方法和技巧。
3.加强师生交流,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当前,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做法得到了否定,更多的教学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站在合作者和组织者的角度去看问题。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出现的新的想法,大胆做法,教师应该以惊奇、欣赏的态度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同时引导全班同学一道去进行辨析,肯定正确的部分,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修正的方案,使提出这种大胆想法的同学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其他同学大胆创新的欲望和行动,从而形成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西尔枭主编.教学改革手册[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 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J].数学教学,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