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07-07 07:36王晓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0期
关键词:国歌天鹅乐曲

王晓静

“诸育德为先”,音乐的变化与词义表达的感情变化有很重要的相似之处。声音运动的速度、力度、长短、音色上的律动性变化,正好与人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变化相适应。声音的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都能表达感情的喜、怒、哀、乐。音乐作品恰恰是抓住这一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所以音乐善于表

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唱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时,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给学生讲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爱国故事,使学生明白人民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和他们的作品一样永世长存,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例如在教唱《国歌》时,首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着重向学生介绍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占据我国大片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国著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巨大的鼓舞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进行乐曲分析时,着重讲解乐曲是怎样反映出作者的心声的。在演唱实践时,特别注意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结合切身体会,谈谈在现阶段我们怎样做才能充分体现我们热爱祖国作新中国的主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很好的表现国歌,而且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目的。

主题思想的认识,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关心他人、懂礼貌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演唱时,还引导学生边唱边动,用恰当的动作和舞蹈把歌词的内容表现出来,使学生有一种形象化的感性认识。这样就把形象的美与音乐的美,把乐曲的情感与思想上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享受到艺术的美感,又得到思想上的升华,陶冶情操。

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的欣赏课中主要应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培养美的判断能力。通过对事物及其属性的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生活、艺术中去理解创造美好的东西。只有具备区分美与丑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抵御和防范各种低级、庸俗的审美情趣对自己的侵蚀。

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斯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天鹅》一段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组曲的作者及《动物狂欢节》是描写一些动物的音乐。描写“天鹅”的乐曲有很多,不仅仅只有圣•桑斯的,还有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科萨科夫的歌剧《萨丹王子的故事》,都用美好的音乐刻画“天鹅”的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传说天鹅从不轻易唱歌,把歌声藏在心里,但是一旦面临死亡,它却引吭高歌。作曲家已把天鹅拟人化,作为纯洁、高尚、典雅、端庄的象征,在音乐中,对这些优美的品质加以歌颂。音乐中天鹅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在众多描写天鹅的名曲中最受欢迎,最通俗易懂的是圣•桑斯的乐曲小品《天鹅》。它是由大提琴独奏、钢琴伴奏。钢琴伴奏部分从一开始就出现轻柔、透明的钢琴分解和弦、音型清澈,明亮的印象,使我们想起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湖面。在这背景上,大提琴奏出天鹅昂首遨游、端庄娴静的神态。在这美好的画面中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从而在这激情冲动之际,完成人格美的塑造、心灵美的完善、情操美的升华。在这里不用任何说教,完全用音乐感情来陶冶学生优美情操,并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看到学生出神的眼神儿、充满遐想的表情,或是愉悦的笑容就能知道,音乐在敲击着他们的心灵,天鹅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但要强调的是,应选择最好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那些劣等的作品只能使人消沉。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还要注意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它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中心校)

猜你喜欢
国歌天鹅乐曲
始乱
国歌
一张图看天鹅奖
“热跑”天鹅
天鹅之死
国歌抒怀
简说一些国家的国歌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天鹅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