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秀艳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因此,开展适应素质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国家意识”“国情乡情校情”“民族意识”“集体观念”“历史文化”“壮丽山河”6个方面的分项目标。笔者针对以上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强化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首要内容,思想政治课中蕴藏着丰富的国家意识教育资源。如何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终身受益,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国家意识的内涵是国情观念、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古代“天下”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体,“以天下为己任”是国人的传统。国家意识教育正是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自己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从而培养对国家的认同、忠诚与热爱。
许多国家都把对国家意识的弘扬和灌输放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首位。例如,作为一个移民的国家,美国以多种形式向青年一代灌输爱国主义和忠诚国家的思想,形成强烈的“美利坚民族意识”;新加坡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价值观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他们都把为国家民族服务放在首位,引导青年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国家意识的培养。
时政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心天下大事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中都尝试运用时政教学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的培养,采取全班、小组、个人准备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时政材料为内容,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方法,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能够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政治思想课中国家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熟悉国情乡情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师应使学生联系有关国策,熟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这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情,还可逐步升华爱国之情,长大后付诸报国之行。
培养民族意识
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民族意识就是培养国民对民族、对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全体国民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凝聚力。只有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才能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只有感悟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才能产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我国老一辈留学人员之所以能在祖国物质生活极为贫瘠的时代不失拳拳报国之心,很重要的一点正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深切的体认。所以,培养民族意识,要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引导青少年体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端正集体观念
集体观念是一种团队精神。它是每个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衡量一个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的标准之一。坚守群体的集体主义思想就成为战胜人们“孤独”的犀利武器。在社会的激流里,只有懂得集体主义与合作精神真谛的人,才能比别人更容易摘取到成功的果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属于一个集体,集体有大小之分,有局部和整体之分。个人服从于集体、小集体服从于大集体、局部服从于整体的意识不能丢。集体利益如此,集体荣誉也是如此。青少年学生中那种只看到班集体的荣誉而忽视学校这个大集体荣誉的集体观,就是一种狭隘的集体观,表现为为争取班集体的荣誉而置学校集体荣誉于不顾。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必然会走向反面。对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是这样,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也是这样。大集体观,扩大到一个国家的层次,那就关系民族团结的大局,56个民族的大团结才是最高集体观念,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了解历史文化
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出现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和伟大思想。在政治课教学中,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如悲观主义、怕苦怕累、好吃懒做、荣辱混淆、违法犯罪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阐述历史发展脉络,渗透一些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反复比较和选择中,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最终形成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也可以列举一些历史人物的例子,论述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格塑造的意义,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阐述一些历史事例,包括文化、思想、法令、治吏、治军等,告诉学生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在历史的人文价值观渗透过程中,教师可以出一些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能够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和心理期望素质所达到的程度。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答题,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然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互相争议中逐步形成最佳的价值选择,从而引导学生的价值选择趋向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热爱壮丽山河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少年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之,只有遵循学生的爱国思想、情感、行为形成的发展规律,把爱国主义教育时刻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时刻牢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大政方针,才能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当作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大李佃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