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管理者、教师、学生,而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应该也必须对自己作出“师德、学历、能力”三位一体的整体素质的重新建构,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水准,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那么,体育教师面对新的课程环
境、新的教学情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水准呢?
体育教师必须注重教师德性素质的养成
教师德性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内在动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保证,是调节各种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合力的粘合剂。教师是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着特定责任的人,需要具有立体开放的思维模式,需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学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有少数体育教师平常不注重自身文化素养和工作品质的修养,教学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缺乏敬业精神,不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缺少广博学习的品质和坚定的工作志向。更有甚者,专业思想不巩固,思想修养差,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加强体育教师德性素质的培养,对于搞好体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学历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其认知能力密切相关。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将被打破。体育课程结构将从完整的竞技运动项目体系走向促进学生健康的身体活动体系。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构建的专业知识体系将难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融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且注重学生情意、审美、伦理等人文素质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
体育教师应具有多方位的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执教能力。面对新课程,体育教师应具有以下5种能力。
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体育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是指运用教育法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指导并创造性地从事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
适应新课程环境的能力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4因素的整合,体育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新课程里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课程环境下,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标准更高质量的体现,体育教师要综合与学生健康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注重学生情意、审美、伦理的体验,对所教的教材进行选择、整合、开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改变原有教学过程的能力近年来,人们常说,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要把这种认识落实下去,必须有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就是课堂教学过程。迄今为止,研究学的通道并没有打通。这其中固然由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因为毕竟教师是先学、先知,学生是后学、后知,学生要学而知,不能没有教师的“传导”作用;可是不去改变教学环境的思维定势,也是学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可以夸大一点说,现今的体育“公开课”“示范课”花力气最大的还是研究如何教,而不是研究如何学。要为学生的学创造更多的情景,开辟更多的“通道”,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必须要改变原有的体育教学过程观念。
体育教学科研的能力具有科研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高质量教学和教师自身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新的课程环境下,体育教师应首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对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改革使原有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革。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已不能满足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技能和新的课程理念,并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使教育教学内容符合时代特征,体现课标精神。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三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