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兴辉
摘要情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授受主体之间、接受主体与客观因素之间的情感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就要引导授受主体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增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情感分量、提升思想接受中的“美感”,以提高接受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灌输和接受两大环节,受教育者的接受状态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状态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其中作为一种非理性因素的情感是重要因素之一。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相容度是关键,影响着主体的认知和行为走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情感
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认识的支配,也受情感的驱使。情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态度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①当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与人的需要一致时,两者处于肯定的关系中,就会产生喜悦、愉快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就会引起失望、愤怒、厌恶等消极情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的情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关系的主观体验,反映的不是教育的客观价值,而是对教育价值的心理感受。因为情绪往往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不仅受其价值参与的影响,更受其情感参与的影响。教育者的教授是理性使然,是教育者的责任在起作用,而受教育者则是临场的情感体验在起作用,是对自己负责。不是内心诚服的接受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受体的情感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正负效应的关键。积极的情感,可以强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促进接受的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会弱化认知,抑制接受。
“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这些名言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没有情感参与的话是难以成功的;人心受动是从“情”开始的;“知之”和“好之”不是目的,“乐之”才是目的。这些都是在突出情感反应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人的情感享有特殊的地位,无论授者还是受者,以及临场周围的人们,都有情感参与其中,而且他们之间会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影响,这也直接影响着受者的思想接受活动。弗洛伊德强调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体验,情绪状态中,无意识参与的因素更多,而在情感状态中,有意识的体验成分更多。充分挖掘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使正方向情感效应的产生,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一大关键因素。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出发,以下将从两大方面来分析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作用。
(1)授受主体之间的情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活动,它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客观思想的传授,更是两者之间情感的认同和相容。此外,还有授者人格魅力以及其他品质的感染和传递,以及两者之间相互的情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道德接受的基础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的情感。”③思想接受活动中影响其效果的往往是“愿不愿”接受的情感因素,而不是“能不能”接受的智能因素,受教育者的情感参与度和情感倾向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是否热情主动,与教育者的精神状态也有很大关系。教育者精神饱满,受教育者也会被感染,受教育者的情感反应也会影响教育者的热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促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受者只有感受到被关注、关爱,才能与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情感沟通,才会欢迎、信服和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者要关心受教育者,传递关注、鼓励和肯定的思想,满足受者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形成一种正向的情感,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过来也使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教育信心。此外,情感还具有调节功能,通过情感互动和交流,把双方的感情调节到良好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发挥情感的顺向感染功能,使两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接受效果。
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情感是双向的互动,而非单向的传递。两者之间不仅进行着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进行着情感信息的交流。教育者的情感变化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回应,而受教育者的情感回应也会反过来影响着教育者情感起伏,两者的情感体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是思想的交流,另一方面是情感的互动。通过情感互动达到“情达”,通过思想交流达到“理至”,从而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增强教育的效果。
(2)接受主体与客观因素之间的情感作用。受教育者的情感不仅受到教育者影响,同时也受到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情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它是为了让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逻辑严密,但决不刻板;虽然内容精深,但不晦涩;虽然神圣博大,但决非没有感情色彩。它既深刻又平凡,既抽象又生动。”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因此蕴含大量的情感因素和价值评判,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情感成分的充分挖掘和应用,是发挥情感效应的主要手段。比如爱国教育,集体荣誉教育,都属于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这些内容的教授必然要发挥情感巨大的积极效应,使这些情感通过教育者以及教育手段这些中介内化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从而才有可能真正化为外在的行为,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性和生动性,做到情理交融。
教育情境的设计同样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情感必定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场合中产生的。良好的情境本身就孕育着美感,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愉快的情感体验。之所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比身处其外的感觉要深刻,根本上就是取决于情境的不同。合适的、良好的情境能能激起人的各个感受器官,使之更深刻、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这种情感,失去相应的情境则使这种深刻大打折扣。不管是由先进教育设备组成的物理情境还是形象立体的氛围情境,都是尽可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之中,从而刺激感官的感受,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内容,进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只有充分激活这些客观因素中的情感成分,才能刺激受者的感官感受,使积极的情感效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 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情感障碍引起的接受问题也屡见不鲜,比如情感隔膜和情感对抗。其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或不够也是一个原因。因此,要有效发挥情感的积极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
第一,引导授受主体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都离不开情感互动,但并非所有的情感互动都是积极的,这要看教育双方是不是都有积极情感的存在。这就需要:一方面增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是充满情感的事业,没有情感,它就会苍白无力。教育者要关心、尊重、信任和理解受教育者,要善于唤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疏导消极情感,并努力使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转变;要及时发现和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因势利导,使其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展现,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并努力满足,实现教育双方情感的通达和融合,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从情感上认同递进到接受并吸收。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者的人格育情,即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来增强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所传输的观念体系“附着于情感化的人格身上,……教育者的资格与教育成效决不在于其道德知识的渊博性,而在于有无情感、人格与技能。”⑤教育者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这比教育者的硬性权利具有更大的潜在力量,它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由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工作作风、才智专长等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仅靠讲道理,更靠教育者的以身作则和率先示范。因此,教者要努力用高尚的人格、平等的作风、真诚的关怀去感染受者,这样才能使受者真正从内心产生对教育者的认同,从而激发受者的兴趣和激情,使其处于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情感的互动和积极情感的形成创造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第二,增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情感分量。教育内容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情感源点。教育内容作为一种连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观因素,同样影响着教育双方情感的内心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内容的方向性、稳定性和不可任意取舍的特点。但是,这不等于教育内容就是死板的、老套的。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再加工和情感处理,使教育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立足当前的生活,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可信度,使内容有血有肉,而非一具空壳。形式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就如同说话时,同一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样,不同的教育形式便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之中,情感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刺激受者的感官来影响其情感,进而影响接受效果的。单调死板的形式不能很好地刺激受者的各种感官,调动不了受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 “灌输”式教育。而诸如实地观摹的直观教学、谈话式教学、欣赏式教学等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之外,教育情境的创设,如运用音乐的感召作用、历史遗迹引起的情感共鸣、图像的视觉冲击效果等,这些教育形式的使用使单调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有感官冲击力,有利于受者把感官的感受转化为内心的情感。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形式,调动受者的积极性,从情感激发的角度出发,因“材”、“情”、“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第三,提升思想接受中的“美感”。任何真理、任何先进思想,都蕴涵着美的本质。“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往往体现在审美情境之中,人思想的完善有赖于美的境界的提升。美可以消解思想教育的政治功利性,一种政治、道德思想一旦融入文化形态,就越出政治功利性的价值障碍,进入美的境界,产生滋润心田的春风化雨效果。思想接受中的美感反映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能给人以愉悦和美的享受,还可以使人把思想接受当成一种无任何外来压力下的完全自由的活动。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辨别和欣赏美的能力,把思想的传授过程变成美的传递和享受过程。“美正是以其特殊的语言,以人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诠释政治思想指向的底蕴,使人们思想接受了,却没有失去心灵的自由。”⑥提升思想接受中的“美感”,不仅可以提升接受效果,还能进一步提升受者的思想道德,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