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阅读教学之魅力

2009-07-06 05:19张回兰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榕树语言文字语感

张回兰

近几年的阅读教学改革,充分地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读,现在已被广大的语文教师所认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多读不是以次数来界定。有的课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读来读去,只在一个层面上来回徘徊,指导朗读没有质变。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善于训练学生语感的高手,他会巧妙地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使学生受到作品情感的感染,引领学生读出语感,使听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充分绽放阅读教学之魅力。

语感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阅读教学魅力所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文本资源,立足语感训练。笔者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

一、创设情意,激发语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还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如《鸟的天堂》中“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一句,对于从未见过榕树的学生来说理解榕树的大很难,想读出大的体味更难。教学时笔者用课件显示榕树的全貌,那个落地生根、枝上生枝、看上去是许多株、实际上是一株榕树的具体可感形象便映入了学生的眼帘。学生有物可看、可知、可觉,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并且课件的图、形、声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头脑,使之产生了触手可及的感觉,面对的不是陌生的事物,而是信手拈来的东西。学生有了这种体验,再去读这段话,不仅读出了作者的感受,更是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树,他们也惊讶于榕树之大。

二、想像补白,激发语感

在国画中,有一句描述谋篇布局的话——“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也一样,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需要 “留白”。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像,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像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的精彩之处往往只用了一个归纳性很强的词来描写。类似这样的空白点是很有必要通过想像加深理解,需要有适当的时间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穿插补白。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中的一段话: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师:一百多里远吗? 生:远。

师:有多远?

生:很远,很远。

在此处,笔者设计想像补白:小鸟飞了一百多里,你想像一下,它会飞过哪些地方呢?学生的思绪一下子飞扬起来!

生:小鸟飞过了山林、田野、村庄、高山、大海。 生:小鸟飞过了大草原。

生:小鸟飞过了农民伯伯耕种的田地。……

师:小鸟飞得真远呀!小鸟飞累啦!谁把这段话读一读?

学生都想尝试表达内心已经积蓄的语感,一开口就读出了小鸟飞得远、飞累了的味儿。

三、推敲品析,增强语感

词语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来表达的。课文中有些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进行推敲品析、细细地品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语言形象,感悟语言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字词的“冷暖”、语言的“温度”,学生的语感才会得到升华。如五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其中一段是这样训练学生语感的:

师: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是怎么做的?

生: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师:从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母亲人虽走了,心还在儿子身上,她对儿子不放心呀!

生:母亲是小心翼翼地出来,又小心翼翼地进去。

生:母亲很理解儿子心中的苦,她不愿让儿子看见她流泪而更加痛苦。

生:母亲是无奈而痛苦的。

接下来采取师生合作朗读。因为有前面的品析作基础,学生的语感一下有了质的变化,母亲痛苦而又小心翼翼的形象跃然纸上,使听者如见其人。

师: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中你读懂了什么?请你用朗读把我们带进母亲的内心世界吧!

学生再次读,语感再次得到升华。

四、把握语言的节奏,训练语感

语感的训练最为强调的就是语言声律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就是语言内在组织的节奏。音乐中的节奏表现出旋律的快、慢,音调的高低,使倾听者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深刻领悟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如舒缓、沉闷、欢快等等。而语文课文中所选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因此,在细读文本时要更多关注语言的内在节奏,从而捕捉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蕴含在节奏之间跳动的思想情感。

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出现在鞋匠兄妹面前的那一幅美丽的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从月光照在妹妹恬静的脸上到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朗读时,语调应从平缓到高昂,情感从平静到激动,语速从缓慢到急速。这就是语言的内在节奏。教学此段时要调动学生的理解、联想等思维活动,使其如临其境,并与之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震撼,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阅读教学要牢牢抓住“读”这条线。要以读为本,培养语感为目标。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要让学生读而思、思而读。把书上的内容读在脸上,读在心灵的深处,读出纸外,赋予作品以生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磨砺,在训练学生语感上下足功夫。■

猜你喜欢
榕树语言文字语感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棵榕树能成林吗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榕树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