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2009-07-06 05:19范苑芬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老翁背影笔者

范苑芬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说课堂是舞台,那么教师就是导演。要使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就谈谈笔者探究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些做法。

一、“激趣”——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趣?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故事激趣。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笔者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如在讲述写文章要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时,笔者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一个老翁在临终时立下遗嘱,其遗嘱写道:“八十老翁/亲生一子/人言非/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女婿外人等不得争端”,因为这遗嘱没标标点,这给手持遗嘱的儿子留下了隐患。老翁去世后,老翁的女婿为了争夺老翁留下来的家产田园,便和当地的县令串通勾结,夺去了老翁留下的田园家产。原来老翁的女婿和当地的县令抓住遗嘱没标标点的弊端,把遗嘱读成:“八十老翁亲/生一子/人言非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女婿/外人等不得争端”。这样,老翁的儿子落了个本应继承的遗产被夺却又有口说不清的惨局。这是没有正确运用标点造成的呀!

这个故事既形象地说明学习和正确运用标点的重要性,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兴趣,营造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

2.引用诗歌名言激趣。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分析《月夜》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望月思亲是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回味古诗,加深对月的印象,而且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设置悬念激趣。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可用“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话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辨析。如在学习《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时,笔者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又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为什么此文却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笔者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颓唐”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并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令人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兴趣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笔者还利用多媒体激趣、游戏激趣、男女同学竞赛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喜怒哀乐,会触景生情。美好的情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感,悲凄的情境使人出现痛苦表情。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忘情其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教师融洽贯通,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最易激发的状态,从情到理,顺理成章地投入到课文中去。如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笔者先是放录音渲染,反复吟诵,引入高潮;接着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体验,讨论回答;再是点睛,以情激情,让学生心中充满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最后笔者用讲故事的方法,进一步融学生感情于课文体验之中。比如:抗日英雄杨靖宇英勇顽强,在被日军层层包围下,只身同数百名敌人周旋了几个昼夜,最后壮烈牺牲。残暴的敌人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竟然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棉絮。然而杨靖宇这位抗日英雄就是无数抗日军民“用血写新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又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学生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

三、“设疑”——巧设奇疑,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思考,然后敲开知识的大门。在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巧设奇疑,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笔者在授新课《死海不死》时,用设疑激趣法,向学生提问:“它为什么被称为‘死海?‘死海为什么又‘不死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最后弄清楚课题的内涵。笔者在授完一篇文章之后,利用设疑激趣法去延伸教材内容。如授完《阿Q正传》后,笔者提出:“如果阿Q向吴妈求婚成功,情况会怎样?”这样的“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但注意设疑,而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班门弄斧”,从中发现问题、分析讨论、明辨是非。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的“半壁见海日”这句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半壁”课本注为“半山腰”不准确,应作“半边”解。经查证,学生的质疑还挺有道理,这正是学生不盲从权威,有创新意识的表现。

四、“参与”——注重角色的变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从变换角色方面去训练。怎样在教学中注意角色的变换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一种类似游戏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分角色朗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游戏活动,于是笔者试着让他们变换角色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演。如在变角色“听”方面,笔者让学生登台讲课,以老师的身份听同学的发言,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能化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创造;又如在变角色“说”方面,笔者让学生参与到文中的角色去“说”。学完《七根火柴》,笔者让学生以无名战士的口吻说出他未说完的话,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力、创造力。这种在听、说、写、演等方面的变换角色,既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这些变角色变换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创造性的思维激活了,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2.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笔者认为:

(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不单教师一人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习者心中也有数。

(2)让学生参与教学重点的选择——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本课的中心任务,抓住本课的核心,并根据自己领悟的情况,确定学习的主攻环节。

(3)让学生参与教学难点的突破——突破难点不再是由教师单枪匹马的上阵,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广大学生冲锋陷阵。

(4)让学生参与领悟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回答问题。

(5)让学生参与练习的设计——作业中可以有一些学生自编自解的习题,还可以自己命题考自己。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地以“激趣”、“激情”、“设疑”、“参与”为突破口,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老翁背影笔者
主题:背影里的爱
老师,别走……
背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背影
背影
为了忘却的等待
幸福就是投入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