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丽珍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适当布置一些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作业问题逐渐成为焦点问题。一是因为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减负”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总认为学生作业过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于是社会舆论呼吁“减负”,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减负”,学生盼望减少作业,学校老师也确实减少了作业量。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又发现作业过少影响学生成绩,许多家长给孩子私下开小灶,增加作业量,陷入“减负”的悖论。二是作业与学生成绩的关系。热衷于“题海战术”的教师一直未见减少。三是作业与知识的关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训练一直是语文教育的经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却导致了教改实践中出现混乱。上述三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是作业问题。作业的创新已不容置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性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下面就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谈点个人之见。
一、布置作业应有系统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作业是一个子系统。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布置作业一定要进行系统考虑,绝不可太随意,想到什么就布置什么。
识字是小学语文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错字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人试图通过高考进行导向和约束。2008年,山东、辽宁等省在高考说明中特别指出,语文作文一个错字扣一分,上不封顶(重复的不计)。规定一出台,引起不小的轰动,不少考生叫屈,有的地方如北京暂时不实行。应该形成共识的是如果小学不落实,那么初中对识字教育不屑一顾,高中就不知从何下手,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1-2年级)“学字和识字”有如下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语文课程标准》较之以往大纲的一个贡献是对识字量进行了分阶段的规定,在“定量”上跨出了一大步。但在笔者看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3500个常用字没有定序,也就是说,对3500个常用字应该进行配对式的连续排号。尽管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学者就提出“定序”问题,但这看似举手之劳的本体性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无进展,造成教学的盲目。二是按学段分依旧太粗,试想1600与1800个之间相差200个。200是一个不少的数字,对一个小学生来说,需要多少时间?也许《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一个弹性空间是为了照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但这样做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削弱了。这种模糊反映在作业上,有的用力过度,有的严重忽略。
我们把3500个常用字进行配对式的编号,然后按学期、而不是按学段进行划分确认。12个学期任务明确,在每个学期的后二周,就教材忽略或教师忽略的常用字进行集中识字,阶段巩固,运用系统观点,使无序、模糊的识字教学走向有方、清晰,进而提高效益。
二、基础知识题与创新能力题并重
我们的作业过于强调“回忆”和“面向”过去,“面向已知领域”,在思维模式上强调“趋向”和“聚敛”,是封闭的;而要创新就必须用“已知领域”和知识去探求“未知领域”,鼓励思维的“发酵”和多元化,使知识成为创新的载体。
字词练习表面看比较单调,但绝不是读读、写写、抄抄,也可以设计为创造性思维作业。台湾省著名教育家陈龙安就生字新词的作业练习,总结归纳了四十三种启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析字词练习策略。如同韵字、同音字、叠字词等,广大教师可以参照借鉴,详见《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通过创造性思维培养,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摆脱机械重复训练,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限制书面作业,丰富作业类型
人们对学习类型的理解非常单一,常常将学习等同于“书本知识学习”,作业往往以书面居多。实际上,按照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学生的发展是多维度的。就学习类型而言,符号学习只是其中一种,还有交往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反思学习。与之相对应,作业也是丰富多彩的。这里着重谈谈诵读作业。
叶圣陶说:“以前的人都注意诵读,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地就能下笔成文。”可见诵读的好处。朱熹说:“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道一字……自晓其意也。”朱熹的“四不”,可以作为诵读的要求。
现在的学习语文水平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诵读课文太少。语文教师只注意分析讲解课文或布置很多的语文知识练习题,而不重视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这一套浪费学生宝贵时间而又没有多大意义的东西如果不抛弃,学生的语文水平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小学期间每年的朗读量应该在50个小时以上,在科学化道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朗朗的读书声,可谓校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几何时,连语文课上也听不到读书声了,更别论作业里有诵读的踪影了。出版过几本教文集的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指出:“当时的孩子读书任务说得简单点,就是背书、写字,看起来似乎是原始,但今天看来,比电脑、录音机、录像机等都先进,因为通过这样的训练,知识都为我们拥有了,什么办法也都拿不走,所以笔者后来能逐渐领会书中内容,又能不需检书而信于拈来。”与其布置一些抄的作业,不如布置诵读作业省时有效。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明确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树立新的知识观,淡化“语文知识”,反对机械训练与条分缕析,突出言语实践活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小学语文创新一定会有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