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荣 熊凤环
【摘 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 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树立“大作文观”。作文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
一、打开生活的“门”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尤为重要。
1.观察生活,积蓄语言。学生作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小学生与生活原型进行对话生成的过程,学生的脑海中往往储存着支离破碎的生活片断,无法顺畅地表达。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删选比较观察所得片断的优劣,并引导学生勤写生活日记,流动日记,接力日记,专题日记等,抒发自己对人、事的看法,对景发出的感叹,不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沉淀生活材料,养成积蓄语言的习惯。
2.丰富实践,开阔视野。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形象地说明生活与文章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关心的东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的作文训练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如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策划活动方案,学生自主寻找小伙伴。学生们走出校园,开展了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作物生长,调查生活变化,感受田园关系,体验乡村生活,搜集资料信息等有趣的活动。在分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听到的、看到、想到的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真正做到了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整个实践活动,不仅迁移了阅读教学中渗透的知识、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书面的表达能力。
二、搭建读写的“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夸美纽斯明确指出:阅读与写作的练习永远应该结合起来。可见,“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读是基础,写是核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将读与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1.课内阅读,读写结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的阅读,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引导学生从“内容”走向“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怎样表达这个情感。前者是大家广泛关注的,而后者,却往往被教师忽略了,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感悟差,积累少,学生语感不强,写出的作文语言枯燥、贫乏。因此,注重“读写结合”才能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衔接。如《父亲和菜园》一文的教学,教师就紧紧围绕组的教学“执着的追求”进行设计,联系“我敬佩的一个人”习作训练展开。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学生在心中构筑起人物的整体形象,为习作教学作好铺垫,二精读课文,展开讨论。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地的?为什么要写三件事呢?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探讨了文章的思路与作者的选材。在自然而然中领悟了文章内容,领会了写作技巧。三品读课文,交流感受。读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你体会到什么?这一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到,人物的语言行为不仅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而且能表现人物的品质。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让学生在读文中感受感悟,看到启发,丰富了间接经验,积累了规范语言,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学生自然能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能,拓宽写作思路,为本组的作文教学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2.课外阅读,厚积薄发。我国传统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多读多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精华,必须继承的优良法宝,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陈师道也说:“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由此可见,加大课外阅读量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课外阅读,一是可以丰富语言积累。二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三是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实行“阅读成长记录袋”,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开展争创“书香班级”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倡导共享“亲子阅读时光”;提倡“书面阅读”、“音像阅读”、“网络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经验,感悟母语的博大精深,积蓄间接生活经验,积蓄规范语言,为表达做好充分准备。
三、拓宽练笔的“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可见,要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书面表达,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习作实践,并在平时的练笔中分层次渗透作文的要求。
1.扎实组织好单元习作。教材随单元主题安排的习作,集中体现着课标的习作教学理念和训练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习作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高习作能力。
2.加强小练笔练习。教师根据课文题材,可布置学生进行续写、读后感、写空白点等。如学了《生命 生命》要求学生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学了《鱼游到了纸上》要求学生把围观的人议论情景写下来。在课外阅读中,可指导学生多写读后感。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读故事、看电视,写读《西游记》有感等。
3.进行仿写训练。仿写是作者仿照他人文章的立意,布局结构,表达方式等进行自我情感或信息的书面展示。仿写是借鉴,不是照搬和牵强套用,而是仿中有取舍,有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仿写可进行句式仿写,片断仿写,篇章仿写。如学习了《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师指导学生仿写同题诗歌,仿照布局谋篇和构节方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了真情实感。在课外综合阅读中,学生认真细读了一组题为“掌声”的文章后,教师要求学生仿写诗歌《掌声》,学生自然而然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掌声”的独特感悟,尽管没有指导任何修辞手法,但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自然流露,随处可见,孩子们可能没有专业术语运用的技巧,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这种表达的意境美和韵味美。在学习了《牧场之国》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牛群活动场面”仿写“鸡鸭活动场面”,学生踊跃尝试,写出不少富有人情味的小片断。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加强作文教学的指导与渗透,加上学生的大量阅读积累和大量习作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王为民,韩中凌.多渠道开放的习作训练[J].小学语文,2007,(2).
[3]周福英.仿写,作文起步的阶梯[J].小学语文教学,2007,(5).
[4]腾衍平.回路,阅读与习作的有效衔接[J].语文教学通讯,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