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09-07-06 05:19张秀丽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习得性家长老师

张秀丽

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解析

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行为表现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信念,放弃了一切努力,消极等待不良结果的到来,而不是他们真的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习得”: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二是思维定势问题,认定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改变现状,因此对外在环境的变化无动于衷。“无助”只是当事人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真的没有帮助,而是他们不接受帮助,同时还认为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具有“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纪律观念薄弱,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是行为上履次犯同一个错误,无视纪律的要求,如把扰乱课堂秩序当成“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视作“勇敢”;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意志薄弱,不能战胜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产生的欲望,常以“听不会”为由不听讲,以“不会写”为由不完成作业,以“背不过来”为由不背单词、课文,对落后的学习状态无动于衷,根本不想改变;与集体关系不正常,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上具有执拗、任性等缺陷。

为了了解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在校内从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做了访谈。

二、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产生的根源

1.社会原因。

(1)考试。我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以考试选拔人材的机制,到现在仍然要以考检查学习效果,以考决定命运,因此分数就成了社会衡量学生好中差的唯一量化的标准,致使学习处于困境的学生无立足之地,在学校、家庭乃至亲朋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评价。自建国以来,在“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引导下,“三好学生”成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在“三好”的评选过程中,一小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其余的学生默默地“享受”着平庸。长期不能得到积极的肯定,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美好希望的追求,产生无所谓的念头,形成“习得性无助”。

(3)制度。制度本来应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制度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成为完美的标准。然而,所有学校都会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自行制定“一日常规”等约束学生,本来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养成的习惯不同,遵守基本的守则或许尽力能做到,但目前学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却明显的琐碎,标准高,使一部分学生感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违纪学生在千百次的“锤炼”后放弃了努力,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2.教师因素。

(1)消极否定评价。教师、家长、同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又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教师是学生成长中接触最多的相对学生来说占有强势的人,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对事物的评价、对自己看法;二是教师的言行还会影响到班内学生看法,使问题学生在班内没有地位,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如果经常得到教师否定的评价,学生就会逐渐怀疑自身能力,形成自我的消极否定评价,失去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习得性无助”。

(2)学法指导不力,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提高的慢,原因就是没有学习方法,只满足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学习效率低。究其原因,除了学生不善于总结归纳外,教师原因不可忽略:教师只注重传授了知识,没有传授学习方法。如老师可能留作业——把哪部分预习一下,但每天都有这样的作业,怎样预习呢,听话的翻翻书,大多数学生会把这样的作业当做不用完成的作业对待。再如,老师会经常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但怎样才算专心,学生都不得而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只是做表面现象,当然效果差,致使一大批学生漫无目的的努力而收获微薄,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甚至流失。

3.家庭因素。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表面看是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期,实际上是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孩子七岁上学,七岁前都是家庭教育在起作用,而看大、看老说明孩子的性格、思想已经在上学以前形成了,上学后教师除了培养学习习惯外,还要改造学生的认识、行为习惯。因此,如果学生存在“习得性无助问题”,那么他们的家庭教育一定存在问题。

现在一部分中学生的家长,在上学期间也曾经是学困生或双差生,在教育孩子上,他们除了供吃穿外,不能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不能以身作则,但对孩子要求却很高,希望他们实现自己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种双重标准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教育,更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习得性无助”。

4.个人因素。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和心境是学生常用来解释学习成败的主要原因。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一般把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良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常常避开以成就定向的活动,或者在这种活动中不愿努力;或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考试容易或运气好等,他们在成功之后找不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些消极的归因模式使他们放弃了对自己的鞭策,在个人成长上形成恶性循环。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中的逆反期,对老师、家长的教育不能正确接受,所以会不断出现“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且不容易转变。

三、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策略

1.教师读书洗脑策略。“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说:“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可见,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问题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而要转变教学观念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书。通过读书可以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自己的的教学行为,以教师的改变促进学生的进步,为从根本上解救他们做好了铺垫。

2.学法指导策略。“习得性无助”学生在接受学习方法时会困难重重,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共性与个性问题。学习方法要面向班内全体“习得性无助”学生,解决他们共性问题,如怎样听讲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照着老师指导的去做,而且每个学生不能认真听讲的原因可能不同,因此老师要单独指导、训练。

(2)接受反复,不追求立竿见影。教师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是因为教师有颗博大的心、相信学生有成为好学生的愿望。但“习得性无助”学生本来就是问题多多的孩子,要解决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注意启发诱导,保护其自尊心期待他们的进步。

(3)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归因,学生测验成绩不良,老师生气这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未做充分努力。同样,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成绩表示同情,意味着他相信学生缺乏能力。教师把学生失败归因于学生缺乏努力且表示愤怒,会造成学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常常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因此,老师在工作中不要对学生完成容易的任务大肆表扬,不要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原谅,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等等,否则就像老师的同情一样使学生越来越不能正确归因,越来越没有自信。

(4)学习方法指导要具体。如指导听讲,要告诉学生怎么听,听到什么程度才是会听讲,告诉他们“听讲时要盯着老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或者老师这样讲的解题思路,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等。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作业规定要从其实际出发,注意督促其完成作业,适当降低对他们的学业期望值,强化每一分努力,多奖少惩,并请家长配合,安排固定时间,供其求助、咨询和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懒惰者,可通过个别谈心,建立“师生合约”规定其学习任务量及奖罚要求。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发现学习与玩儿是不矛盾的,学习方法越好,越有自己的时间,越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就不那么讨厌学习了。

3.合作学习策略。没有人甘于落后,已经落后的只是缺少进步的梯子。而“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要想进步更需要梯子,甚至是多架梯子。因此,单凭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通过合作实现众人帮一人才是最优策略。

教育家阿希姆·福尔丁斯说:“任何事情只听到或者读到一次,一个月内就会逃出记忆,如果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会被夺走。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进步,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被教者需要雇来也得去教。”要转变“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就要给他们创造“教”、“说”的机会,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小组。

小组最好是两人一小组,他的互助伙伴不要是班内的最优生,只要是班内成绩在前一半就行,这样的小组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增强安全感,不怕露怯,敢于发言,有利于帮助他的同学找到突破口。组内人少,问题学生的发言机会就多,避免成为听众。评价时只评小组不评价个人,使“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有了利益共同体,好坏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同时由于小组人少,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小组评价结果,凸显出每个人都是最重要的,使问题学生能更多的受到关注,错误能被及时纠正,进步及时得到表扬,从而逐渐树立自信,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用积极的、正面的信念消除负面的、消极的思想,从而摆脱“习得性无助”。对个体成绩评定要多看重自我比较,兼顾其努力和成果,对不肯努力者,适当剥夺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生生合作有师生合作不能替代的优点,如学生在一起交流会感觉更平等,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思路更贴近学生,表达的虽然不一定多么符合逻辑,但同学接受会更容易。所以,生生合作的学习策略可有效转变“习得性无助”学生。

4.家校共建策略。“习得性无助”学生一般与家长关系不和谐,教师又不好直接插手,这时可从两个途径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

(1)开办班级简报,传达学生的正面信息,指导家庭教育。简报每周一期,刊登学生在学校的好的表现及老师、同学的评价。由于简报发给每位家长,所以对学生进步的宣传范围广,使他们得到关注,找到成功的感觉;每期简报刊登的家教方法,是针对班内学生表现确定的,也是急需家长帮助解决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强。这样家长与教师教育同步了,教育效果当然好了。

(2)亲子共读,改变学生与家长无话可说现象。教师选择合适的文章,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然后交流看法。因为谈论的不是自己,学生不会太抵触,会积极配合。这样就为家长、学生搭建了一座桥,使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互相接受不同观点,逐渐使学生能接受家长的教导,使家庭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但是只要教师在工作中能牢记学习是学生的事,做“拨火者”,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燃烧得更旺、更灿烂多彩,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越来越开阔,学生的“习得性无助”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慧新.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及对策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8,(9): 25.

[3]张素兰,李景龙.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习得性家长老师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家长错了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