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道德建设的侧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以及如何用邓小平同志的道德观武装学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思德调节,从而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道德教育调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77-01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提到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怎样呢?我们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又是怎样呢?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特别以邓小平的道德观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道德的调节作用。这就是本文调查、分析和侧重探讨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怎样的呢?调查表明:思想道德状况是良好的、向上的,这是主流。
我们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素质提高起先锋作用。然而,历史使命也好,时代责任也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就是说,有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还有待于提高。
首先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有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知之不多;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知之甚少,对道德的观念、道德体系还是十分肤浅。主要表现:一些大学生在道德、价值、信仰上对传统美德不屑一顾,以为是过时的“说教”;对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感情淡薄;每周一升国旗仪式、是“走形式”;学外语、为出国,并非是为祖国服务;一提竞争,就有气,说老一辈没竞争,很安逸,叫我们这一辈竞争没道理,那是没有就业机会的代名词。在日常中,一些大学生的表现远不如中学生,更不如小学生:拆看同学信件、从楼上往下泼脏水、扔杂物;出口不逊、行为粗俗、玩世不恭、自视清高等等。
上述一些不良的道德表现,虽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支流,但是不可忽视,必须认真对待。我们就调查的情况、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建设。一提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只讲思想不讲道德,实讲思想,虚讲道德。什么是道德,一个人怎样成为有道德的人,一句话,就是有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身的精神。这些年来,强调思想、强调理想是对的,相对忽视道德建设是不妥的。
综上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从自身发展成才到担负历史重任,都应努力、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真正的“四有”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在高校中怎样有成效地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武装大学生;用崇高道德人格,激励大学生;用道德的力量,鼓舞大学生。
首先,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首先强调以邓小平的道德观武装学生,以专题形式,简要概述邓小平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崇尚共产主义道德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提出“温饱”、“小康”,这是突出讲道德,不能割裂经济建设;强调“四有”中分层次要求素质教育的标准;邓小平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光辉。这五点虽然不能完全概括邓小平的道德观,但是,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武装大学生头脑,至少是具体一些,系统一些,实际上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其次,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在社会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事当前、一利面前,是想着他人、想着国家和集体、想着社会,还是只想个人,只为个人的问题。道德实践面前,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与人为善,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这样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行为;这样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古今中外,有道德的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走过的具体道路不同,各自的个性不同,体现的时代精神不同,然而他们实践的为多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是一致的,展现出的是千古传诵的道德高尚的人。用崇高道德人格,激励学生;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用榜样带动学生,使道德教育扎实、深入。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一生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校中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多年的社会、家庭、学校合力教育和多学科教育的结果。其中,运用道德本身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的:在人类生活中还存在市场调节、政府调节以外的第三种调节——道德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越来越感到有些课堂教学、法律纪律约束,代替和涵盖不了道德的调节作用。
1.强调整体意识,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如何使大学生们自觉把握集体主义原则,并自觉在行动中体现出集体主义的精神,以往我们多注重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忽视了个人与集体是道德观念的问题。个人,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主体,只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坚持个人与集体都不断完善,个人的正当利益一定得到保障,个人的个性、才智、能力一定能极大的发挥,甚至个人价值也能得到体现。
我们组织学生搞文娱活动、体育活动,搞讲演比赛、小品比赛、外语歌曲演唱比赛等等,鼓励和奖励学生为集体争光,为集体创造新成绩。这类活动越来越好搞,学生们都踊跃参加,而且自觉又主动。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大学生们认为,生活在班集体之中,就应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实践,我们认识是道德的调节作用,是我们自觉的行动,很多同学在各项的活动中为集体夺取了荣誉,也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
2.提倡献爱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仁者爱人”,从积极方面考虑还是很有道理的。同学之间,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姊妹,应当做到“人恒爱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爱护。在向特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中,广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自己的那一份爱心。几次救灾活动,送文化知识下乡活动坚持了多年,展示了大学生们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同学们之间,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讲尊重、讲互助、讲宽恕,以助人为乐,使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3.从一言一行抓起,重视良好道德培养。总之,我们着重从道德建设的侧面,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以邓小平的道德观武装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调节。邓小平同志生前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希望,也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曙光,当然,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德育教师的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
孟庆研(1971-),男,讲师,法学硕士,现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学区)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