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米均
摘要: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不仅节约社会交易成本,也能有效地抑制现金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但目前的使用成本、受理环境、结算知识和安全顾虑等因素制约了它的大力推广。为此,必须从降低使用成本、优化软硬件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加大支付工具宣传力度等四个方面来予以应对。
关键词:非现金支付;推广;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45-02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我国逐渐推广了一系列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如银行卡、银行汇票、本票、汇兑等,但除了银行卡,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为充分了解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因素,笔者对各种支付工具在海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发放对象为海口、三亚、部分县城以及乡镇的居民。
一、海南省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现状
2008年,我国使用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183.27亿笔,全年人均发起非现金支付13.8笔,同比增长18.1%。截至2008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人均持卡1.36张,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24.2%,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银行卡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最频繁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对海南省来说,2008年,全省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发生支付业务1.2亿笔,比2007年增长17%。其中银行卡业务10 721.22万笔,比2007年增长28.78%;票据业务424.13万笔,比2007年下降10.89个百分点;汇兑、委托收款等业务880.89万笔,比2007年下降40.51%。可见,海南省银行卡业务与全国一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制约海南省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因素分析
为了找出影响海南省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因素,我们在问卷中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金交易的原因给出五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仅选择一项):A.使用现金不需要付出成本,而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需要付出年费、手续费等成本(使用成本);B.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还不是很普遍,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受理环境);C.对票据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结算知识);D.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还不放心(安全顾虑);E.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海南省居民选择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相对较高,是影响人们选择的最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办理人民币基本结算类业务,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本票、汇兑等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如工本费、邮电费、手续费等,环节多、手续繁、成本高;目前,大额现金取款尚未收费,现金结算成本低。这使得很多个人和私营业主偏好于现金交易。调查结果显示,39.88%的被调查者选择A,占比最高(见图1)。约四成的被调查者选择现金交易是因为使用现金没有年费、手续费等交易费用,因而偏向选择现金作为交易支付工具,可见,在选择现金或其他支付工具时,价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交易成本是影响其在海南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受理环境有待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31.75%的被调查者选择现金交易的原因是“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还不是很普遍,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受理环境影响人们对支付工具的选择还可以从“不同地域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情况”的调查项中得到证明,其结果显示,海南省居民使用最多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是银行卡和网上支付,占比分别为56.82%和21.50%,两项合计将近占到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八成。银行卡被海南省不同地域的居民广泛接受,而网上支付、电话银行、票据和其他类别支付工具使用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其中网上支付和电话银行在海口的使用频率最高,分别是乡镇居民的3.1倍和10.7倍;票据在县城的应用最为广泛,而乡镇居民则青睐于其他类支付工具,使用人数是海口居民的5.2倍(如图2)。由此可见,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海口推广应用的较好,而在包括三亚在内的其他市县和乡镇,仍然较为倾向于包括现金在内的其他类支付工具。
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硬件设施投放不足,受理环境不佳。由于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银行卡交易和网上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所需的硬件条件在海南省不同地区的配备很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和城镇由于缺少非现金交易所需的硬件条件,只能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进行交易。调查表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特征类似,在支付结算环境上也呈现出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化”特征,在支付便利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中极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比例,乡镇的占比高达47.93%,是海口的2.4倍,三亚的3.5倍,县城的2.6倍。(如图3)
(三)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金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具有无信用风险性、匿名性、直接支付性和终结性特点,而非现金支付工具并非法定支付工具,无法依靠国家信用,只能依靠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而存在,但由于我国诚信体系还不完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审核不严格,导致信用风险成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信用卡诈骗、网银账号被盗等事件更加大了人们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疑虑和担心。如图1所示,12.38%的被调查者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存在安全性顾虑。出于安全支付的考虑,部分居民会优先选择现金交易。
(四)居民支付结算知识较为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13%的被调查者选择现金交易的原因是“对票据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由于金融机构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营销不到位,加上居民个人金融知识缺乏等原因,造成社会公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存在偏差,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越性缺乏了解。部分居民甚至从未进行过非现金交易,对非现金交易缺乏安全感,从而在商品交易中偏好于现金结算方式。可见,海南省对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普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仍然任重而道远。
此外,部分个体工商户和小型企业为逃避银行收贷收息和政府税收征管,达到偷逃税款、逃废债务的非法目的,大量使用现金交易,有意识地抗拒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从而严重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
三、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创新力度,降低使用成本
一是结合海南省实际,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和创新力度。银行机构要不断完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开发适合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支付工具,满足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支付需求。二是要加大服务创新力度,增强支付产品营销能力。采取优惠措施加快发展中小特约商户,提高特约商户的普及率,鼓励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持卡消费率。三是通过技术升级和整合营销,降低银行卡等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成本,提高单位和个人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意愿。
(二)积极规范,优化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软硬件环境
一是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非现金支付体系发展的统筹和指导,密切关注支付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总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研究和推动落实非现金支付体系的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支付管理信息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创新和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1];三是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工作的帮扶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联社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满足农村经济对农村支付结算工具多样性的增长需要;四是各金融机构应加大ATM机等硬件设备在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布放力度,切实改善各地银行卡受理环境,方便银行卡的使用。
(三)加强支付信用体系建设,确保支付资金安全
首先,在信用建设上:一要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支付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二要研究建立支付信用黑名单管理制度等失信惩戒机制,改善支付信用环境;三要加强结算管理中违规问题的发现能力和惩处力度,加大对签发空头支票、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在资金安全方面:一要明确银行机构和客户之间在电子支付业务中的权利和责任,规范电子支付业务操作流程和控制程序,履行规定的支付信息保密义务;二要以兼顾安全和效率为原则,通过电子签名、密码确认、业务类型限制、金额限制的措施来提高电子支付产品的安全性;三要强化支付业务系统的应急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并在平时做好应急演练工作,检验和提高实战应变能力,确保支付资金安全[2] 。
(四)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转变支付观念
鉴于居民支付结算知识的缺乏,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加大支付结算知识在社会上的普及力度,加强对各类支付工具的宣传推广,采用各种形式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普通居民推介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优越性,让社会公众了解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优缺点。同时,要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加强柜面引导,将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范圍、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加以详细说明,逐步引导居民改变现金交易偏好,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创造有利于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