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NEET族回归社会

2009-06-29 05:25公雯雯
职教论坛 2009年13期
关键词:回归

摘要:文章以个案作为导入,试图针对“NEET”族的特点,借用社工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服务三大工作方法,提出了教育援助的策略或方案。旨在通过对社工视角下教育援助方式的多角度探讨,尝试为NEET回归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关键词:NEET;回归;社工视角;教育援助

作者简介:公雯雯(1985-),女,安徽淮南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3-0050-03

近年来,“NEET”族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独特群体,开始引起各方(尤其是社会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 专指那些在受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在我国,备受关注的社区问题青少年或“啃老”族也是其中的一类NEET现象。本文将借助于社会工作的方法,在案例呈现的基础上,尝试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试图为解决NEET族的认知偏差与行动障碍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援助思路。

与社会学视角“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重在解决社会问题”不同,本文将更重视教育学的学科意识,即旨在帮助人形成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使人的可持续发展。NEET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与社工的服务对象(即案主),在形成的原因以及表现特征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本文借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试图对他们的回归提出教育援助的方案,这对于促使NEET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他们是怎样的群体

(一)聚焦NEET族

NEET族并不神秘,我们身边就有。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往往能发现很多例子。下面就通过两个案例来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的群体。为了使案例的特征更为清晰,确定研究对象时,依据社会工作中对案主的界定,考虑了性别、学历、学习成绩、家件状况以及成为NEET族的时间长短等客观因素。

案例1:小L,男,20岁,来自城市,独生子女,家境较好,父母工作繁忙,对其管教时间很少。高二时沉溺网络游戏高考落榜,其后辍学,也未就业。他与朋辈群体交往密切,但与家人关系冷淡,性格倔犟,不听老师管教,曾在课堂上打过老师,受到学校处分。毕业后,经朋友劝说,去快餐店打过零工,据说因工资太低、与领班不和而主动辞职。随后为应付父母勉强报了高复班,但实际本人并没有太强的学习欲望,现在多数时间仍沉迷于网络。

案例2:小Z,女,24岁,来自农村,家境一般,一直随爷爷奶奶生活。高考成绩优异,考入内地某地方高校,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但进入大学后变得非常自卑,平时极少当众发言或参加集体活动,凡事都采取逃避政策,因此大学期间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也没有得到其他任何锻炼。大三时打算考研,但也没有坚持下去中途放弃。毕业前一直逃避找工作,毕业后迫于种种压力,只好开始求职面试,却总是因为待遇差工作辛苦等无功而返。她经常感叹前途渺茫世道艰辛、城市人对农村人的歧视等,而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上述两例个案,虽然受教育层次不同,现实情况不同,但都由于消极的职业观人生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等因素在结束学业后没有成功就业,成为NEET一族。由此可见,NEET族虽然有着个性差异及特殊的成因,但他们的共性特征也很明显,他们究竟是怎样的群体呢?

(二)从案例看NEET的特征及类别

由案例可以发现,没有就业意愿或缺乏就业技能是造成他们失业的表面原因,同时内在地这些人的心理、个性也有着明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在心理上,他们的思想特立独行,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偏差。比如小L性格冷淡,小Z内心自卑。2.由于心理上的偏差,他们的行为表现为孤僻排他,无法融入群体,有一定社交障碍,边缘化趋势明显。3.在结果上,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又会继续影响升学和就业,导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较低。4.在教育环境上,他们的家境普遍较好,多为独生子女或受宠子女,家庭的过分保护和过高期待,使他们习惯于大人的意愿和安排,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缺少独立自主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面对挫折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也都存在一定问题。

正如以上案例所反映的具体特征,有学者(蔡嵘,2007)基于调查分析得出研究,可根据NEET族的形成原因和行为特征把他们分为三类:1.纯粹寄生虫型失业。这类人不愿意自己辛苦谋生,而依靠父母生存。包括高校毕业生、自动离职者等。2.被迫失业型。他们并非自身不愿就业,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就业障碍,比如学历低的人没有就业优势,学历高的人高不成低不就,而许多人在择业失败后,选择了继续升学暂缓压力。包括文化低技能差者、单位下岗人员等。3.非传统型失业。这类人或者选择追逐梦想,但因为其就业理想与现实不匹配而造成失业,有的频繁跳槽,有的幻想创业,最终导致失业。

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可知,多数NEET在成长过程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和行动障碍,这直接导致了他们从学校到工作的过程会遇到种种困难。因而教育者需要借助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综合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认知的引导以及日常生活习惯、职业技能等的训练,多管齐下,帮助NEET们早日回归社会。

二、该运用怎样的方法促使他们回归

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强调“助人过程的实质是帮助案主寻找到内在的和外在的资源,唯有此,案主面前才会有更多的选择途径。”(Dennis Saleebey,2004)针对以上两例个案,笔者认为可以从认知和行动两方面去实施介入,因为他们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偏差如消极的职业观人生观、缺乏意志力等,同时又有一定的行动障碍,如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对职业的目标与定位不明确等。因此,本文从社工的视角来关注NEET族,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尊重人与身俱来的价值和尊严。首先,肯定NEET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知识、能力和才华,而非简单地将该群体贴上负面的标签;其次,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不仅家庭、个人应该有所行动,而且政府、社会、社区更应有所考虑。只有多方共同运用系统的方法,力争减少滋生NEET现象的主客观因素,方能缓解NEET族的“啃老”问题。

(一)小组工作——帮助NEET在团体中成长

所谓小组工作就是通过小组的活动,推动成员互动、分享和整合有关的知识、理念和经验,发展健康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由前文对NEET的特征分析发现,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尤以案例一中的小L最为严重,因而需要围绕“增强自信和意志力”这一目标开展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倾听、分组、游戏的选择和安排、游戏的解说和分享等技巧,帮助这类NEET们澄清其人生目标及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为了达成以上目标,现选择的小组活动包括:“拼语句,拼出个未来”活动即通过豪言壮语激发斗志;“书写现实及理想的自我”活动即通过对比找到差距、引发思考;“我最棒——笑迎挫折”活动即通过成员间分享应对挫折的成功经历来增强信心;“绕圈发言——如何提高意志力”即使用头脑风暴法强化认知;“向我身边的他(她)看齐”活动即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人生当精彩——树立目标,付诸行动”活动即当众说出自己的目标进而互相监督;“优点轰炸”活动即通过真诚的赞美来增强自信。通过这些活动,可能唤醒NEET对自身的不合理认知,教育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勇于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工作压力,积极主动就业。

然后,针对NEET们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职业规划能力烦人现状,可以尝试开展体验式生涯辅导小组。所谓体验式生涯辅导是指辅导对象亲身介入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式。通过采用“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组织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家庭作业等方式,使NEET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关于管理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设计、模拟面试、团队合作、演讲实践、人际沟通、企业实践等方面的经验。这种小组方式以NEET为中心,营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场景,引导他们在团体活动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促进他们进行观察、思考、认知和接纳,进而将习得的观念运用到真实的生涯世界,发展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另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其他形式的小组,如家庭自助小组,可通过一些教育性的讲座、研讨会等为家长提供专业及支援性服务,协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NEET子女,促进同类家庭间的相互接触和接纳,鼓励家长建立互助及自助精神,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注重对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的培养,教子女及时“心理断乳”。

(二)个案辅导——促使NEET发掘自我价值

所谓个案辅导,就是通过与案主族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运用专业的个人服务技巧与方法,促使案主改变心理欲望、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强化个人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促使其尽快适应生活环境。这里主要针对那些重度就业困难的NEET,通过对其自身及家庭、学校、社会等主客观因素的分析,界定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总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

以案例一中的NEET(小L)为例,他的问题在于知识和能力水平低又缺乏吃苦精神。所以他应先参加上文提到的几种小组,在纠正认知偏差和职业生涯体验的基础上,再接受个案辅导。辅导内容包括介绍他看几本励志类和职业生涯规划类书籍、帮助他找准兴趣点(可利用案主对网络的兴趣因势利导)、结合他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制定生涯规划、参加合适的短期培训学校增强就业技能(如北大青鸟游戏软件开发)、为案主制定具体可行的专业学习计划表、培训期间可从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实习做起、培训完成后尝试寻找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位。

对于案例二中的NEET(小Z),个案辅导应着眼在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对当前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如整体就业环境不佳,自身专业社会保障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个人面临的实习就业机会也较少等现实情况。其次,深入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能力倾向,包括:我喜欢做什么(如服务性工作)、我擅长做什么(如文字编辑等)、我能够做什么(如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经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来初步确定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如可先选择一家中小型企业从事行政、服务有关的工作,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在就业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地增加相关业务知识,补足专业知识的不足,例外还可准备公务员考试等寻求稳定性更高的职业。

由前面具体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NEET族的个案辅导主要是帮助他们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和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因而归纳出对于所有NEET具有普适性的辅导内容是:

制定总目标:帮助他准确定位,突出职业的总目标和分解目标,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制定适合个人的行动计划,定期跟踪改进。

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1.介绍NEET参加一些就业心理辅导、职业指导等培训,加强就业意识的引导,帮助他们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掌握一技之长,尽快融入到社会中去。

2.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经过综合权衡,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专长的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3.鼓励NEET逐步挑战自我,由近及远实现最终目标。可以由承当家务开始,然后勇敢地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适应容易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每一步的成功都是一次自我强化,这样逐步推动自己不再当NEET族,勇敢地走自己的人生。

在个案辅导过程,经常用到的方法主要有:称赞法、认同法、引起焦虑法。所谓称赞法,主要针对案例二所呈现的内心有自卑感,以消极反叛行为来掩饰的NEET族。他们内心虽然自卑,但也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称赞法的使用容易为双方良好的专业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所谓认同法则适用于如案例一小L那样与老师、家长对立,不接受忠告的NEET族。这类人认为老师和家长都不理解他们,认为他们只会说教等,这个时候工作员使用认同法,如“我曾经和你有过相似的经历”等,工作者适度的个人分享会鼓励学生表露自己,容易拉近和该类NEET族的心理距离,帮助他准确而具体地集中在问题上,加强其对自己现状的探讨和了解。所谓引起焦虑法,目的在于让他们对自己一直坚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我家庭条件好,做NEET族没有关系”,产生怀疑或者动摇,在这样的状态下容易促使当事人改变行为,重树目标。

(三)社区服务——实现资源整合

所谓社区工作就是通过地区发展、社会行动和社区策划等手段帮助社区争取更多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针对NEET群体的特征及我国社区行政工作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展开行动:

社区通过寻求资源的整合,为NEET提供服务性帮助。可以开展以促进NEET就业为目标的服务项目,由就业援助员和职业指导员进行全程指导。首先,通过职前培训先预检、定位;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NEET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对有就业能力者规划市场就业、对缺乏职业经验者推荐职业见习、对缺乏职业技能者提供技能培训,对于有创业意向者通过测评提供开业指导,对于就业特别困难者进行认定后基地安置。

另外,社区还可以采用建立如下形式与机构:建立“青年失业群体”的动态档案,为其就业做好准备;建立生涯指导与咨询工作机构;建立社区职业技术培训班;设立NEET基金。社区通过以上形式,对NEET群体自主创业进行扶持,比如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其积极就业。

三、小结

社会工作的实践理念贯穿到对NEET群体的介入中,就是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的整合来实现的。以服务对象的需要为导向,社会工作者从微观的个案工作方法、中观的小组工作到宏观的社区工作方法,每个层面的工作都有人、财、物的调动、管理与服务的整合。

如今,NEET族的回归不是个人、社会或家庭哪一方面的力量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心理学家、教育家或是社工哪一种工作者可以独立介入的,它需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共同帮助NEET族从心理到行动上的回归。本文仅从社工这一视角提出一种教育援助的思路,希望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对NEET群体提供一些科学的帮助,从而助其逐步回归主流社会,实现教育上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中国NEET群体就业问题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6(9):225-226.

[2]李淑文.“啃老族”应早日做好职业规划[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7(1):53-54.

[3]蔡嵘.中国NEET现象分析与社区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4.

[4]陆素菊.从中国NEET现象看职业教育责任[J].职教论坛,2006(8):1.

[5]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责任编辑张祥卉

猜你喜欢
回归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回归现实与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论企业竞争模拟中如何接手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