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会生存”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2009-06-29 02:39欧浜
消费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 要]职业教育是教人学会生存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构建职业教育课程观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在目前的学校教育改革中,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去,提高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真正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学会生存 职业教育 课程观

作者简介:欧浜,女,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内容主要为教育学和经济学。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是教人学会生存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顾明远把职业教育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必须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教育大词典》第三卷)①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说:“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了‘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诚如其言。”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教人学会生存,并且要生存得富裕而快活的一项社会活动。

二、构建“学会生存”职业教育课程观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改革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这显得尤为重要。在从“应试性”教育走向“素质性”教育的过程中,把育人的功能放在首位,但同时还应考虑的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功能和谋生功能,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因此,进行学校教育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去,提高学生“学会生存”能力,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学会生存”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建议

(一)不同地区要区别对待,增加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权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人民生活差异较大、风俗习惯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不一致。因此,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遵循课程本身的特性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必须把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轨道上来。目前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当今社会激烈变化中求得“生存”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增加各地区各个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全国各地区教育起点的差异,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区别对待。一方面,对于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而言,完善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基本保证学生能够按照预订的课程计划完成学业,在达到这些基础性要求之上,学校应逐步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根据当地经济、民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状况,接合实际,增加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实用性,满足学生学习和生存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完善课程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下,开齐开足课程门类,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在最大限度上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能够继续更高层次地进行学习打好坚定的基础。改革要突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应增加实用的科学技术和生活技能,并将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既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既可以靠一技之长生存,又可以靠文化基础进一步深造,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挖掘和开发有特色的文化成果,渗透在课程中

认真区别,正确取舍,并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将优良的文化传承下去,寻找新的民族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生长点。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把健康有益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知识吸收的课程中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将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掌握适应本地区和社会发展的生存技能;使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地了解当地的风俗和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保持各地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风俗,选择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又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体育、音乐、舞蹈、绘画等内容编入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

各地区可以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要,把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纳入到教育教学之内,建立起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机制,尽可能地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增加学校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又可以缓解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而带来的课程资源缺乏的一系列问题。在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条件,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丰富课程内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建立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课程,学校应与社会各有关部门建立联系,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关心学校的发展,关心家乡的建设,积极投身到學校和社会的各种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去,积极参加到学校和社会建设的各种公益活动中去,为学校和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保证教师的编制满足教学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教师的聘任制。实行科学考核、有效管理等办法,逐步形成一种平等竞争的良性发展的用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城乡地区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制定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到中西部农村、民族地区的学校轮岗的政策。同时,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本土化”,不是仅仅只是面对本地区的“局部化”、“区域化”、“封闭化”或是“片面化”,更重要的是还要做到“走出去”,去学习和借鉴各地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接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本地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打破地域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实行教师公开聘用制,可以聘请当地或外地具有丰富工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的专家能手进行教学工作和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各种基本实用的生活、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接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邀请优秀的民族、民间艺人向学生们传授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生活风俗等各种优秀而珍贵的传统文化知识。

(五)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资源、关心生存环境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中,不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要在随时随地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接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课程内容必须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合理的开发利用相接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词典(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30页

参考文献

[1]刘合群主编。职业教育学[M ]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