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历史上的简繁之争

2009-06-27 08:45周为筠
凤凰周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罗家伦繁体字蒋介石

周为筠

在实际应用中,简、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海峡两岸的书写均是有繁有简。

繁体字这段时间在两岸媒体上又扮演了一回主角。台湾当局计划将繁体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筹划成立推动小组向各地重要大学展开联署。

而在大陆,关于简化字。繁体字孰优孰劣的争论甚嚣尘上,甚至上升到“两会”议程。有代表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乍听就宛如要把几代人住惯的城市夷为平地,推倒重来重新建设一般,让很多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来自天津、1985年至1989年曾留学日本的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并提出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不过,这已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惊人之论了,这几年“要求恢复繁体字”的言论不时进入视野。而在众多恢复繁体字的理由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复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因为现在台湾依然使用繁体字,并深有意味地称之为“正体字”。日前还积极地为正体字“申遗”,给大陆方面造成不少压力。

实际上自1949年后,简化字逐渐演变为两岸地位之争,文字“大一统”之路变得吊诡而漫长。

蒋介石也曾推广简化字

由于两岸暌违阻隔的历史因素,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孰不知蒋介石也曾是简化字的拥趸者,他曾两度不遗余力地推广过简化字。

在1952年秋,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突然对参会国民党大员们说,我们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觉得汉字还是应作适度的简化,简化字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这不是蒋介石一时脑子发热的突发奇想,国民政府早在大陆时期就尝试对汉字简化。蒋介石在1935年责成时任教育部长的王世杰负责,8月王世杰在文字学家黎锦熙协助下,以教育部名义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公布的简化字表。但这次改革却命运多舛,很快引起各方强烈阻挠。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得知此事后,愤怒之下跑到蒋介石面前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荒谬十足,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讨论这么重大的事情,是刻意在回避他。戴季陶对蒋介石的解释充耳不闻,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政府不收回《简体字表》,以后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

果然他说到做到,在此后的3个月里,他拒不参加国民党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这下蒋介石慌了神,毕竟戴是人人礼让三分的革命元勋,所以蒋三顾茅庐并对改革文字有所松口。

戴季陶见蒋介石开始动摇,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在一次大会上当众跪下,为汉字请命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一个字也动不得。”

就这样,在戴季陶的反对下,这次简化汉字计划不得不半途而废。次年2月,戴季陶又力促蒋介石下了一纸命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汉字简化也就不了了之。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戴季陶这样的反对派已早归道山,蒋介石思忖再推广简化字估计没人敢反对。他觉得汉字简化是必行的方向,所以在会上老调重弹,并计划与上次一样,先让教育部门提出一个简化方案,再提交到会上来讨论。

这次与会人士没有料到蒋竟抛出如此问题,他们觉得汉字使用最大区域在大陆,台湾宣布简化汉字,会造成两岸“书不同文”。而此时退居台湾兼任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的罗家伦闻讯大喜,因为这位五四学生领袖早年就赞成简化汉字,蒋介石此番意图与他不谋而合。于是他向蒋立下军令状,由他来为简化汉字游说造势。

不久,罗家伦亲自操刀的一篇汉字应该简化,需要简化的文章出炉,命名为《简体字之提倡甚为必要》交由国民党《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新生报》同时刊登。他鼓吹汉字需要简化才能保存,才能适合现时代中华民族的需要。蒋介石对此文甚是赞许,于是罗家伦更加热心地四处演说,大讲汉字简化势在必行。

就在这时有人对汉字简化当头一盆冷水,此人乃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学者胡秋原。他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已绵延相承几千年,书写时并没丝毫不便,完全没有必要搞什么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

1955年秋的一天,胡秋原将一篇长达万字的反对简化字的文章送至《自由中国》负责人雷震那里,声称要将罗家伦的主张彻底击倒。雷震本人是主张汉字简化的,所以将文章压住秘而不发,引起胡秋原十分不满。

胡秋原毫不气馁,他抓住一切机会倾力反对简化汉字。一面利用立法院这个讲台,猛烈抨击提倡汉字简化的罗家伦等人:一面另辟阵地撰写文章,向民众阐述为何不能简化汉字。他的主张得到台湾文史界大部分人支持,一些海外华人学者作家联合起来,共同在报刊上写文章批驳简化字。

戴季陶

罗家伦也因提倡简体字,成为各方势力围剿的对象,有的党内大佬甚至当面对他破口大骂。蒋介石见社会上不断有人反对文字改革,深感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时难以施行,便不再提简化汉字了。台湾教育部的汉字简化方案也迟迟未出台,蒋介石的文字简化计划再次折戟沉沙。

文字背后的政治博弈

就在台湾简化汉字计划踯躅不前,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大陆也在开展轰轰烈烈的简化汉字运动,但在最高领袖亲自关怀下进展异常顺利。

中共对汉字简化由来已久,早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就积极提倡,那时大量刊物和宣传品即采用和创造了许多简化字,这些简化字被称为“解放字”,流传到全国各地。依然是那个曾参与民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黎锦熙,他从“解放字”中看到了汉字改革的曙光,于1949年5月联合多名专家,向吴玉章建议开展汉字简化。吴玉章遂上书毛泽东,提出为了有效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于是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由吴玉章出任主席。毛泽东在1951年发出最高指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吴玉章为首的“文改会”埋头苦干,先后几易其稿对汉字简化。毛泽东对其方案数度提出意见,提出作简化字要多利用草体,找出简化规律,有规律地进行简化。直到1955年1月“文改会”才整理出汉字简化草案,经论证后得到大多数人同意。

1956年2月1日,大陆《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第一批230个简体字和30个类推偏旁推出,向全国推行普及简化字,很快便完成了从秦以来几千年的文字大变革。在完成汉字革命的第二年,汉字拼音化被进一步提上日程在吴玉章领导下拟定《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呈上,周恩来似乎意识到不可操之过急,便删除“文字”两字,从而使“拼音方案”未能大跃进成“拼音文字”。

汉字的是繁、是简作为一个学术文化问题,原本是需要也是可以大规模讨论,但是由于最高领袖的介入和表态,这次文字改革被政治化了。简化字演变为一个政治标识物,成了政治正确的前进方向,群众必须要赞成简体字方案,否则就是政治立场有问题。

当时新月诗人、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反对简化汉字,在公开场合发表批评意见,并撰文说“在没有好好研究以前,不要太快地宣布汉字的死刑。”如此天真的举动让他在反右时付出惨重的代价,“反对文字改革”成其罪行之一,被划成右派分子“降级使用”。“文革”时陈梦家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成为汉字革命中最著名的祭品。与陈梦家犯有同科的还有章伯钧、罗隆基等,他们也因对简化字决策方式颇有微词,而被冠以“反对文字改革”的罪名。

那时在大陆,汉字简化问题被泛政治化。而在台湾,简化字也同样成为了一个政治符号。

由于海峡情势吃紧,自大陆推行简化字之后,汉字简化被涂抹上一层赤色。国民党当局逐渐将简化字斥为“共党阴谋”、“忘本卖国”等,简化汉字方案在台湾遂被永久搁置。反对简化者上限上纲,批判曾经提倡简化汉字者,如罗家伦是“和中共隔海和唱,共同为民族文化罪人”。字体繁简之争,一旦与政治扯上关系,就无关简化与普及。

一时间简化字在台湾成为洪水猛兽,成为一个人人忌谈的政治符号,在台湾提议简化字、写简化字都要被戴上“投共附匪”的大帽。从此之后再没有人敢提简化汉字,基本上觉得这是个错误的路径,是毁灭中华文化的大逆不道。

蒋氏父子执政期间始终对文字严加管控,坚持使用繁体字而禁用简化字,一度连文字横排都成为禁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还把简体字视为政治风向标。所以,两岸融冰刚刚开始往来,台湾民众面对扑面而来的简化字,几乎如看天书连蒙带猜。

汉字简化背后的心理

汉字简化可谓是一次民族心理的挣扎过程,同近代积贫积弱现实紧密相关。在屡遭列强凌辱之后,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汉字的繁难是开启民智的绊脚石,是造成中国民智不开、国力衰弱的罪魁祸首。于是,他们用自己反对的靶子作工具,对靶子进行毫不留情的批驳。

在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在激进的反传统语境下,汉字首当其冲成为批判对象。鲁迅用汉字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认为对于汉字这个令人头疼的东西最好是完全不用,而改用一种外国文字如德文。傅斯年用汉字批判汉字:“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批评汉字的还有吴稚晖、陈独秀、胡适、瞿秋白等长长一串名单。

钱玄同依进化之公理,觉得欲废除顽固守旧的思想,最根本就是先废除汉字。后来看到一时废除是不可能的,于是1920年,他在《新青年》上倡导减省汉字笔画。1922年,他又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黎锦熙、杨树达等人支持。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1935年,知识阶层发动了简化汉字的“手头字运动”。这次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等200位当时文化名人及多家报刊共同发起。2月的《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这次运动成果被蒋介石在1935年8月所推广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吸收,但由于戴季陶等元老反对而流产。

汉字简化改革直至中共上台,强力推行后才变得异常顺利。从1956年出台首批简化字开始,短短一年基本奠定了今后半个世纪文字的使用面貌。其后关于汉字字母化呼声一直存在,直到1981年中国高教文改研究会成立时,还号召再发动一次拉丁字母的启蒙运动。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套搬西方理论,“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在大陆,无论简化字未来将如何,目前是否继续简化仍是敏感话题。1986年国务院废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继续简化汉字的工作陷于停顿。2001年正式公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使国家通行的简化字法定地位奠定,并提倡妥善解决繁体字问题。

随着大陆书写繁体字一代衰老离去,13亿人基本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而且简化字也越来越在国际流行,《纽约时报》在2005年就刊登了“简体字打败了繁体字”的评论。那些喝简化字奶汁长大的一代,对繁体字明显缺少文化亲情,更遑论对古籍经典亲近。

台湾却一直固守繁体字,总统马英九特意强调,今后依然不会使用简化字,一些场所会用繁简对照,让大陆同胞慢慢对照熟悉繁体字。他表示鼓励大陆同胞认识繁体字,这是台湾保存中华文化的成果,希望未来中国人都能使用繁体字。他说目前全世界掀起学习中文热,希望让世界了解繁体字中六书之美。台湾并在今年积极准备将之“申遗”。

在实际应用中,简、繁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海峡两岸的书写均是有繁有简。大陆虽推行简化字,但只是限制繁体字应用并没废除它。繁体字在大陆文化圈还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文化人名片是用繁体字。

而台湾官方虽不承认简化字,但人们手写时则运用普遍。如“前总统”陈水扁一次近50个字的手写批文中,竟有8个是简化字,甚至连他自己的签名也是简体字。

简化字不一定对扫盲有帮助,但也的确不是粗暴隔断传统,而是自古至今各种简易汉字的总汇与归纳。繁体字文脉严谨但笔画繁多不易书写,反之简化字易写但文脉不清,因此两者是各有利弊。

简化字、繁体字之间众说纷纭,大陆提倡用简识繁,台湾实行用繁识简。海峡两岸终究要实现统一,不可能是繁体字书同文,也不可能是各退一步混合繁简。但无论如何,当务之急是应为繁体字“申遗”,这成为两岸大多数文化界人士的共识。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罗家伦繁体字蒋介石
哈哈镜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罗家伦:登门求贤彻夜不眠
罗家伦的倔劲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