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喜
2008年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校本研修观摩研讨会”。会上,来自镇江的特级教师张学伟执教的《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给我印象最深。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三点收获。
一、 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兴趣走进《三国演义》
随着中央电视台“易中天品三国”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阅读《三国演义》,也希望这部经典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元素。但是,《三国演义》内容纷繁、结构宏伟,怎样让孩子能亲近《三国演义》,从中获取生命的营养呢?张老师为我们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只见张老师一拍“惊堂木”,酷似单田芳说评书,声情并茂地说起三国大英雄关云长。当学生正沉醉其中,张老师却戛然而止,问道:“猜一猜,他是谁?”就这样,一节阅读指导课进入了正题,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英雄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故事更是学生喜闻乐见,张老师通过故事品英雄,用“草船借箭”品诸葛之智,用“许攸问粮”识曹操之奸,用“曹操施恩留关公”品关羽之义……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整节课学生没有压力,情绪饱满,兴趣盎然。
二、 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冲动走进《三国演义》
课上完了,但学生的阅读没有终止,一堂成功的名著导读课就应该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更大的兴趣甚至是阅读的冲动走出课堂,走进名著。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看张老师课堂上用得最多的就是引导学生赏析原著片段,领略原著魅力,让学生明白更美妙的文字在名著里边,“引诱”学生去阅读名著。其次,在说故事、品人物时,张老师只突出一点,略及其余,比如品曹操时,重点通过“许攸几次问粮”的故事突出曹操奸诈超乎常人,同时也以“孟德献刀”的故事顺势提到曹操“勇”的特点,以“赤足出迎许攸”的故事提到曹操“爱才”的特点。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成功地卖了个“欲知详情,请读原著”的关子,把学生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兴趣激发得浓浓的,成功地在学生心田上播下读书的火种。试想,课后他们怎能不去悉心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呢?于是,这节阅读指导课便成为了学生走近《三国演义》的引子。一位课前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女生表示,下课很想去读一读,这就是张老师的成功。
三、 让学生带着读书的方法走进《三国演义》
学生有了阅读原著的兴趣,但读了以后不一定能体会到原著“名”在何处,不一定有良好的阅读成效,所以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叶圣陶先生反对把精耕细作的农业方式用于教学,他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肯定是要失败的。”这里的“农业方式”,就是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语言材料,不必“精耕细作”,让有生命力的学生凭着自己对语文的热爱,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建构积累。张学伟老师在课堂上虽然提供了大段大段的原著,但并未费时耗力地精耕细作,而是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自读感悟,了解三国故事,品味文学语言,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目的。此外,张老师还着重教给学生对比鉴赏的读书方法,用张老师话说:“要注意用两只眼睛读,一只欣赏,一只对比鉴别。”比如,同样是“哭”,刘备的“哭”和曹操的“哭”有何不同?单看曹操的哭,哭典韦和哭郭嘉用意也不一样,前者是鼓励众将士奋勇杀敌,后者则是批评众谋士谋划不力。课堂上,张老师还穿插介绍了一些后人评述三国人物的古诗词,如《蜀相》《临江仙》等,意在指导学生注意联系生活读书,读书感悟人生。我想,这些读书方法将让学生越读越有味,最终得益于课内,提升在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观摩了张老师的课后,我对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更加有“法”可依了。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